微信扫一扫 分享朋友圈

已有 616 人浏览分享

开启左侧

危急值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立与探索实践 -知网 黄灿灿陈层层胡龙军杨佳芳叶红梅张戟 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医务处

[复制链接]
616 0

危急值是可能严重影响患者健康甚至导致患者死亡的异常检查结果。如果能够采取及时、有效的处置措施,患者的生命可以得到挽救或者有效的改善,否则有可能出现严重后果,错过对患者的最佳抢救时机[1]。2007年,中国医院协会发布《患者安全目标》,正式提出临床实验室危急值报告制度[2]。随后,作为18项核心制度之一的危急值报告制度,工作重点从如何“建立”转移到强调“落实”[3]。


1 本院危急值管理现状

传统危急值管理,一般由医技科室将相关危急值信息电话通知护士工作站或者医生工作站,接收方以手工登记为主,可能导致危急值的漏报或漏接。危急值处置不及时、流程监控体系尚未健全、监控手段相对薄弱是医院危急值管理的现实情况。为此,本院建立危急值信息化管理平台。


2 对象与方法2.1 研究对象

选取2018年7月—2019年12月某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所有住院患者的危急值为研究对象。


2.2 方2.2.1 “鱼骨图”分析法

“鱼骨图”分析法是日本东京大学教授设计的一种找出问题所有原因的分析方法,是将造成某项结果的众多原因,以图表的方式来表达与结果的关系[4]。其图形像鱼骨而命名为“鱼骨图” ,已广泛用于技术、管理等领域。


2.2.2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7.0对数据进行分析,对计数资料包括30分钟内处置率、30~60分钟内处置率、60~90分钟内处置率及90分钟以上处置率采用率、百分比统计描述,采用t检验进行30分钟内处置率分析。


3 结果与分析3.1 原因型鱼骨图

根据主因子、分因子中显现的危急值报告流程及处置流程各个环节,绘制鱼骨图,从而直观并且全面地反映出该医院在危急值报告登记制度及处置流程中薄弱环节产生的原因(图1)。


图1 危急值报告流程及处置流程薄弱环节产生原因 [url=]下载原图[/url]



3.2 改进制度及流程

危急值管理云平台提升管理效果


3.2.1 改进危急值制度及流程

检验、检查科室复核后,将危急值信息通过信息系统平台发送至门、急诊/住院处。


① 对于门、急诊患者,若患者已经离院,联系患者回院就诊和通知门办;若患者未离院,通知相关科室医生立刻接诊。


② 对于住院患者,通知患者的主管医师,由医师进行相关危急值的处置,护士执行医嘱,并将处置意见回复检验、检查科室。若医师未处置,则将危急值信息以短信的形式发送至科主任及患者的三级医师,由科主任或三级医师进行通知。


若一定时间内未处置,则将危急值信息以短信的形式发送至医务处处长,由医务处处长进行通知和监管。


3.2.2 危急值信息管理系统与医政APP、短信平台联合使用

本院对LIS(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IDS(整合医疗服务系统)、HIS(医院信息系统)、PACS(区域医学影像存储与传输系统)系统进行功能整合,对内统一采用医院摆渡服务器上提供的接口,开发语言为React Native、C#,移动端操作系统为Android 4.0+;iOS 7.0+,开发语言为React Native、C#,移动端操作系统为Android 4.0+;iOS 7.0+,靶向性发布、时点控制、接收反馈监控等各个模块具备较高的可控性、扩展性、稳定性与安全性。


住院医生工作站采用“示警视窗”提醒危急值的出现。本院在住院患者危急值电子报告的流程设计中将危急值信息发送至医生工作站和护士工作站,从而保证危急值信息接收准确、及时,危急值信息化发布与反馈路线见图2。


图2 改进后危急值流程 [url=]下载原图[/url]



3.3 分 析3.3.1 各科室危急值数量分布

2018年7月—2019年12月本院危急值总共2007例,各科室危急值数量分布不同,分布最多的前三位科室分别为神经外科354例、心内科208例、神经内科207例,分别占全院总危急值的17.64%、10.36%、10.31%(图3)。


图3 各科室危急值数量分布 [url=]下载原图[/url]



3.3.2 危急值30分钟内处置率

本院危急值系统上线后,各科室30分钟内处置率较之前提高,危急值总量较少的科室,比如日间化疗病房、细胞生物治疗中心、综合诊疗科为100%。危急值总量较多的科室,比如神经内科、急诊科、心内科、神经外科,30分钟内危急值分别处理141例、130例、107例、130例,30分钟内危急值处置率分别为68.26%、66.56%、53.88%、36.36%(图4)。


图4 危急值30分钟内处置率 [url=]下载原图[/url]



3.3.3 各科室在不同时期内30分钟处置率

将危急值数据划分为2018年7月—2019年3月上半阶段和2019年4月—2019年12月下半阶段,比较科室在不同时间阶段内30分钟内处置率,通过t检验分析,P=0.001,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1)。


表1 科室不同时期内30分钟内处置率(%) [url=]导出到EXCEL[/url]



科 室
2018年7月—2019年3月
30分钟内处置率
2019年4月—2019年12月
30分钟内处置率
SICU病房
0
38.16
肝胆胰外科
0
11.43
呼吸内科
33.33
46.92
急诊
0
67.14
神经内科
0
71.23
心脏外科
0
45.37
胸外科
25.00
44.83



4 讨 论4.1 危急值的信息化管理提高运行效率

以前危急值的通报、处置与登记情况采用电话通报、手工登记,效率相对较低,并且不易追踪[5],并且在进行质控指标统计时往往只能估算或者抽查[6], 建立全流程可追溯的危急值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将每一个流程节点的处置人和处置时间进行记录,便于医院职能部门进行质控,还可以及时追溯医师的处置情况[3]。大幅度地提高医务人员对危急值的报告理念,为精准化管理和持续改进提供依据。


危急值30分钟内处置率2019年4—12月较2018年7月—2019年3月有较大的提高,表明本院信息化管理的成效初见端倪。信息化联合手机APP的使用外加主管部门监管等举措提高危急值的管理运行效率,提升危急值闭环管理能力。


4.2 科学深化危急值管理体系

部分科室30分钟内处置率较低,主要原因可能为本院危急值信息管理系统刚刚上线,或许临床主管医师已经处置,但没有在系统上及时反映。在危急值信息化管理的初始阶段,会出现传统管理模式和信息化管理模式并存的现象。接下来,本院将进一步加强临床科室人员危急值制度及信息系统管理培训,推动危急值信息化管理体系的健全与完善;加强危急值监管,在每周例会及院长工作会上对各临床科室危急值处置率进行公示并考核,提高全体工作人员的危急值执行力度与监管意识,完善全流程可追溯的危急值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危急值的精准闭环管理。


4.3 全面提高患者及家属满意度

危急值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立“以患者为中心”, 彰显“人文关怀”的内涵,保证患者生命及治疗安全,使医患关系更加和谐。 涉及危急值的环节规范化、流程化处置,不仅有利于医务工作者便捷操作,并且为日后医务人员的临床量化考核提供依据。危急值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立促进医务工作者养成良好的诊疗习惯,并最终保障患者的医疗安全,使患者获益。运用危急值信息化管理平台能更加准确、便捷地了解患者的危急值,及时开展一系列诊疗救治措施,促进医患关系的良性发展,有利于和谐医院的构建[7]。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0

关注

1

粉丝

168

主题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科进医疗安全知识库 ( 粤ICP备18035733号-1 )

GMT+8, 2024-9-20 06:11 , Processed in 0.048204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