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朋友圈

已有 555 人浏览分享

开启左侧

2021年国家医疗质量安全改进说明书

[复制链接]
555 0
详见附件
2021 年国家医疗质量安全改进目标说明
目标一 提高急性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率
(一)目标简述
1. 急性心肌梗死是导致我国居民死亡的首要病种,提高急性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再灌注治疗率对降低急性 STEMI 患者的致残率及死亡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减轻社会和家庭负担具有重要意义。
2. 急性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是指对发病
12 小时内的急性STEMI 患者给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 或静脉溶栓治疗,首选 PCI 治疗。
(二)核心策略
1. 医疗机构建立由心内科、急诊科、检验、护理、影像 等相关部门组成的急性 STEMI 患者再灌注治疗技术团队,并指定牵头部门。
2. 医疗机构制订符合本机构实际的急性STEMI 患者急救方案及标准化操作流程,进行院内再灌注治疗规范化培训。保障医务人员随时到位,保障药品、设备、设施处于可用状态。
3. 不具备PCI 能力的医疗机构,要建立本机构急性STEMI 患者急救转诊方案及流程,确保可以及早启动转运 PCI、院


内溶栓加转运PCI 的早期再灌注治疗,并完善前期准备。4.医疗机构建立急性STEMI 患者再灌注治疗率的监测及
评价机制,明确相关质控指标数据采集方法与数据内部验证程序,按季度进行本机构数据分析、反馈,建立激励约束机 制。
5.运用质量管理工具,查找、分析影响本机构实现该目 标的因素,提出改进措施并落实。
目标二 提高急性脑梗死再灌注治疗率
(一)目标简述
1. 脑梗死在我国二级以上医院住院患者疾病诊断数量中位居首位,也是导致我国居民死亡的前 3 位病种之一。提高急性脑梗死再灌注治疗率有助于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致残率及死亡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减轻社会和家庭负担。
2. 急性脑梗死再灌注治疗,是指对发病 6 小时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给予静脉溶栓治疗和(或)血管内治疗。
(二)核心策略
1. 医疗机构建立由急诊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影像、检验、护理等相关部门组成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再灌注治疗技术团队,并指定牵头部门。
2. 医疗机构制订符合本机构实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救方案及标准化操作流程,进行院内再灌注治疗规范化培训。保障医务人员随时到位,保障药品、设备、设施处于可用状


态。
3. 不具备再灌注治疗能力的医疗机构,要建立本机构急
性脑梗死患者急救转诊方案及流程,尽可能完成“一小时急救圈”内转诊。
4. 医疗机构建立急性脑梗死患者再灌注治疗率的监测 及评价机制,明确相关质控指标数据采集方法与数据内部验证程序,按季度进行本机构数据分析、反馈,建立激励约束 机制。
5. 运用质量管理工具,查找、分析影响本机构实现该目标的因素,提出改进措施并落实。
目标三 提高肿瘤治疗前临床 TNM 分期评估率
(一)目标简述
1.恶性肿瘤在我国位于居民死因排序首位。全面科学评 估肿瘤患者病情,是肿瘤规范化治疗的基础。提高肿瘤患者 治疗前完成临床TNM 分期评估的比例可以提高肿瘤患者诊疗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提升肿瘤患者诊疗效果和生存率。 2.重点关注肺癌、胃癌、肝癌、结直肠癌、乳腺癌 5
病种。
(二)核心策略
1. 医疗机构成立由医务、病案、肿瘤、影像及其他临床 科室组成的专项工作小组,加强本机构肿瘤疾病诊疗规范化管理,定期进行相关工作的培训与再教育。


2. 医疗机构重点加强非肿瘤专业临床科室诊疗肿瘤疾 病的管理,对肿瘤患者(特别是初诊患者)采取多学科协作 诊疗。
3. 建立本机构肿瘤单病种诊疗的监测及评价机制,明确相关质控指标数据采集方法与数据内部验证程序,按季度、分科室进行数据分析、反馈,并将目标改进情况纳入绩效管理,建立激励约束机制。
4. 运用质量管理工具,查找、分析影响本机构实现该目 标的因素,提出改进措施并落实。
目标四 提高住院患者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
(一)目标简述
1. 当前,全球普遍关注抗菌药物临床使用问题。提高抗 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尤其是限制使用级以上抗菌药物),提升无菌性样本送检比例,可以有效提高抗菌药物使用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对遏制细菌耐药、提升治疗效果和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2. 病原学检验项目包括:细菌培养、真菌培养;降钙素原检测、白介素-6 检测、真菌 1-3-β-D 葡聚糖检测G 试验)等。
(二)核心策略
1. 医疗机构在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完善管理组织架构的基础上,成立由医务、药学、临床科室、检


验、院感、护理等部门组成的专项工作小组。
2. 医疗机构根据实际情况制订本机构抗菌药物治疗性 用药前病原学送检制度与监管程序,并在机构内部定期进行相关工作的培训与再教育。
3. 医疗机构建立治疗性应用抗菌药物前病原学送检情况监测及评价机制,明确相关质控指标数据采集方法与数据内部验证程序,按季度、分科室进行本机构数据分析、反馈, 并将目标改进情况纳入绩效管理,建立激励约束机制。
4. 运用质量管理工具,查找、分析影响本机构实现该目 标的因素,提出改进措施并落实。
目标五 提高静脉血栓栓塞症规范预防率
(一)目标简述
1.静脉血栓栓塞症(VTE) 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血栓栓塞症(PTE),是导致患者非预期死亡的重要原因之 一,严重危害患者安全。提高 VTE 规范预防率,实现 VTE 早期干预,可以有效降低 VTE 的发生率、致残率及致死率。 2.采取 VTE 规范预防措施,是指患者住院期间接受 VTE
风险与出血风险评估,并根据评估情况按照有关临床指南规范给予预防措施(包括药物预防、机械预防等)。
(二)核心策略
1.医疗机构进行院内 VTE 防治体系建设,成立由医务、临床科室、护理等部门组成的 VTE 管理团队,完善 VTE 防治

2021年国家医疗质量安全改进说明书.pdf

216.14 KB, 下载次数: 3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科进医疗安全知识库 ( 粤ICP备18035733号-1 )

GMT+8, 2025-2-5 22:41 , Processed in 0.048735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