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朋友圈

已有 584 人浏览分享

开启左侧

品管圈降低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不良反应发生率

[复制链接]
584 0



一、小组概况
(一)圈小组成立
晋中市第二人民医院心内科品管圈小组成立于2013年4月17日,由护士长成玉梅担任圈长,主管护师张金华担任辅导员,护士刘丽英担任联络员、记录员,圈员共9名,自成立以来,在圈长的带领下,积极开展圈活动,为减轻病人病痛、规范护理行为、提高护理质量而共同努力。
圈    名:CC圈
辅导员姓名:渠振红
圈长姓名:成玉梅
圈员合计:  9 人
姓名
职称
学历
年龄
小组分工
成玉梅
副主任护师
本科
45
圈长
张金华
主管护师
本科
38
辅导员
刘丽英
护师
本科
32
记录员
王素平
护师
大专
28
圈  员
朱庆珍
护师
大专
31
圈  员
宁  颖
护士
本科
26
圈  员
雷  伟
护士
大专
25
圈  员
韩红艳
护士
大专
26
圈  员
李竺娇
护士
大专
25
圈  员
品管圈活动期间:2013年4月 至2013年12月
(二)圈名意义(CC圈)
“CC”,即Care & Comfortable的缩写。CC诠释了护理人员对的病人的爱,医护人员用无私奉献的爱心关爱病人,延续生命,促进医院大家庭的生机与和谐。
(三)圈徽意义
蓝色的以爱心为起点的心电图波形,象征了用爱延续的生命,红色的心形轮廓代表了科室,红色是血液的颜色,同时也表明了医护人员无私奉献的爱心,绿色的圆圈标明了院名和圈名,象征了医院大家庭的生机与和谐。

二、主题选定
主题评价
上级
政策
提高健康教育的落实率
28
27
29
26
110
4
提高危重病人穿刺成功率
30
27
27
34
118
3
提高住院病人的满意度
9
18
19
26
72
6
提高病人药物服用知识知晓率
45
30
34
27
136
2
降低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不良反应发生率
45
44
43
36
168
1
降低呼叫率
27
33
11
27
98
5
评价
说明
分数
上级政策
可行性
迫切性
圈能力
1
没听说过
不可行
半年后解决
需多部门配合
3
偶然告知
较可行
下次再说
需一个部配合
5
常常提醒
不可行
尽快解决
自行能解决
(一)选题过程
(二)本期活动主题:降低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不良反应发生率
(三)选题背景
低分子肝素钙是我科常用抗凝药物,常见并发症为皮下瘀斑、皮下硬结,局部疼痛、散在出血点,这些并发症的发生为患者增加了痛苦,使患者心理上有紧张感觉,不利于疾病的恢复,旨在通过此次品管圈活动降低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不良反应发生率,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
                             
(四)定义主题
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并发症皮下瘀斑、皮下硬结、局部疼痛、 散在出血点。
皮下瘀斑又可按范围分为≤1cm、1--2 cm、2--3cm、>3cm四类。
皮下注射后出现并发症人次
不良反应发生率=                                  ×100%
               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累计总人次  
(五)选定理由
1. 降低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的不良反应率是衡量护理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2. 避免给患者心理上造成紧张感觉,减少患者的痛苦,有利于疾病恢复。3. 提高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
参考文献:
1.郭秋霞、吴冬洁、刘晓云  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三种方法的比较  齐鲁护理杂志  2007年第13卷第3期.
2.周玉  低分子肝素的注射方法与改进  中国中医药咨询  200年12月第1卷第6期.
3.台瑞新、乔亮绒、李飞云  腹壁注射低分子肝素钙按压针口新方法探讨   基层医学论坛  2008.36期.
4.韩利民  腹壁注射低分子肝素钙按压时间的临床研究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8年10月第24卷第10期上旬版.
5.鲁苏  低分子肝素钠注射部位与方法的改进  中国美容医学  2012年11月第21卷第11期下.
三、拟定活动计划进度表

                         四、现况调查
调查时间: 2013年06月16日—09月16日
调查地点: 心内科
调查方式: 自制调查记录表,观察并记录每次皮下注射的并发症及原因
调查者: 全体圈员
调查人数: 97人
发生缺陷人数: 30人
缺陷率: 30.93%
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不良反应发生率统计表
  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的并发症包括:皮下瘀斑、皮下硬结、局部疼痛、 散在出血点。
  由图可见: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
皮下瘀斑:73.33%、皮下硬结:13.33%、散在出血点:10%、局部疼痛:3.33%。
图示:


  按照2、8法则,80 %以下为主要问题,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发生皮下瘀斑为影响不良反应发生率的主要因素,需改善。
五、目标设定
(一)目标值设定
改善前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0.93%
目标值 =9.48%
改善幅度 = 21.45%(图5)


(二)设定理由
目标值 = 现况值 - 改善值
      = 现况值 -(现况值×累计百分比×圈能力)
      = 30.93%-(30.93%×86.7%×80%)  
      =9.48%
备 注:依选题过程中圈能力得分,本题圈能力应为80%(评价后的分数是
      36分,占总分45分的80%)
六、解析
要因分析鱼骨头

(二)、特性要因评价表


(三)真因验证
需要验证的真因
1.缺乏流程
2.进针不正确
3.按压不正确
4.拔针不正确
5.注入速度快
6.同一部位多次注射
7.多人注射
8.患者未掌握按压方法
真因验证(一):缺乏流程
验证时间
2013年9月24日
验证方法
现场征询
验证人
张金华  刘丽英
验证项目
需要流程
不需要流程
查检人数(15人)
12
3
构成比(℅)
80
20
验证结果
真因
真因验证(二):按压方法不正确
验证时间
2013年9月24日—9月31日
验证方法
跟踪检查
验证人
成玉梅  刘丽英  王素平
验证项目
按压方法正确
按压方法不正确
查检人数(50人次)
13
37
构成比(℅)
26
74
验证结果
真因
真因验证(三):拔针方法不正确
验证时间
2013年9月24日—9月31日
验证方法
跟踪检查
验证人
成玉梅  刘丽英  王素平
验证项目
拔针方法正确
拔针方法不正确
查检人数(50人次))
42
8
构成比(℅)
84
16
验证结果
非真因
真因验证(四):进针方法不正确
验证时间
2013年9月24日—9月31日
验证方法
跟踪检查
验证人
成玉梅  刘丽英  王素平
验证项目
进针方法正确
进针方法不正确
查检人数(50人次)
19
31
构成比(℅)
38
62
验证结果
真因
真因验证(五):注入速度快
验证时间
2013年9月24日—9月31日
验证方法
跟踪检查
验证人
成玉梅  刘丽英  王素平
验证项目
注入速度过快
注入速度匀速
查检人数(50人次)
11
39
构成比(℅)
22
78
验证结果
非真因
真因验证(六):患者按压方法不正确
验证时间
2013年9月24日—9月31日
验证方法
跟踪检查
验证人
成玉梅  刘丽英  王素平
验证项目
患者按压正确
患者按压不正确
查检人数(50人次)
13
37
构成比(℅)
26
74
验证结果
真因
真因验证(七):同一部位多次注射
验证时间
2013年9月24日—9月31日
验证方法
跟踪检查
验证人
成玉梅  刘丽英  王素平
验证项目
可避开上次注射部位
无法避开
查检人数(50人次)
14
36
构成比(℅)
28
72
验证结果
真因
真因验证(八):多人注射
验证时间
2013年9月24日—9月31日
验证方法
跟踪检查
验证人
成玉梅  刘丽英  王素平
验证项目
3位护士注射
3位以上护士注射
查检人数(患者12人)
3
9
构成比(℅)
25
75
验证结果
真因
验证后真因:
1.缺乏流程
2.进针方法不正确
3.拔针方法不正确
4.同一部位多次注射
5.多人注射
6.患者按压方法不正确
其中,第1、2、3条真因均为操作流程不合理、操作方法不标准,为专业技能缺乏;第4、5条真因均为注射部位轮换不规律;患者按压方法不正确属于护士与患者沟通不到位。对策拟定时将六条真因归纳为三条:
1.专业技能缺乏
2.注射部位轮换不规律
3.沟通不到位
七、对策拟定
真因
对策措施
提议人
专业技能缺乏
进行专业技能培训
成玉梅
 
统一操作方法
成玉梅
 
制定操作流程
刘丽英
 
操作示教
宁颖
注射部位轮换不规律
护士集中培训
刘丽英
 
班班交接,规范交接流程
朱庆珍
 
制作轮换工具
王素平
沟通不到位
操作前后告知到位
刘丽英
 
护士提高专业技能
刘丽英
 
加强教育,提高患者重视程度
雷伟
对策拟定一:专业技能缺乏




分析结果:统一操作方法、制定操作流程为采纳对策

对策拟定二:注射部位轮换不规律



分析结果:制作轮换工具为采纳对策
对策拟定三:沟通不到位


分析结果:制作轮换工具为采纳对策
对策实施




九、效果确认
改善后数据收集:
调查时间:  2013年11月25日—12月4日
调查地点:  心内科
调查方式:  自制调查记录表,观察并记录每次皮下注射缺陷及原因
调查者:    全体圈员
调查人数: 67人
存在缺陷人数: 6人
缺陷率:8.96%
(一)有形成果
1、改善前、后查检表对比:
改善前注射低分子肝素钙发生不良反应率统计表

改善后注射低分子肝素钙发生不良反应率统计表
[img][/img]

1、改善前、后查柏拉图对比:
[img][/img]


2、目标达成率:

[img][/img]
改善前-改善后                     
     目标达成率=   ————————  ×100%
                    改善前-目标值
                  改善后-改善前
      进步率= ————————   ×100%
                     改善前
                    30.93%- 8.96%                                                  
     目标达成率=  ———————— ×100% =102%
                     30.93%-9.48%
                   8.96%- 30.93%
      进步率=    ———————×100% =71%
30.93%                                                                                                              
3、无形成果:


十、标准化


用药前全面评估:
详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和疾病史,如合并胃、十二指肠溃疡,血小板减少症和血小板缺陷,严重凝血系统疾病,视网膜血管病等病变均应慎用。注意个体差异,肾功能不良的患者药物半衰期长,易导致出血。
注意药物配伍,与水杨酸类药合用,口服抗凝药,血浆增溶剂(右旋糖酐)等药物使用时,通过药物的交互作用,使抗凝作用增强增加出血危险性,应检查血小板计数严密观察有无出血,血小板减少。
注射部位选择:
为腹部脐上5cm至脐下5cm为上下边界,左右为锁骨中线内外5cm范围(避开脐周1-2cm),左右交替注射,2次注射点间距2cm,注射时避开皮肤破损处,手术瘢痕及有斑或痣的部位。
注射方法:
注射前按摩局部皮肤2min, 至皮肤发红
平卧屈膝位、坐位
消毒局部皮肤
提起腹壁皮肤形成皱褶
垂直角度拔出针帽
将针头朝下, 空气弹至药液上方,不用排气!!!
固定针头垂直进针(根据患者的胖瘦程度决定注射深度)一般为0.5~1cm,无回血缓慢推注,将推注杆推至注射器底部,注射时应深入脂肪层,固定好针头并全程始终保持皮肤褶皱状态。(褶皱法能始终保持药液均匀注入皮下组织)。
注射毕停留10s。
用棉签轻按穿刺处,垂直拔出注射器,保持手推注射器。
嘱病人保持捏起皮肤,用三个手指的指腹轻压穿刺口3~10min,力度以皮肤下陷1cm为度。
排气方法:
传统方法:在皮下注射前常规需排净注射器内空气,以免空气进入皮下。由于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剂量极小(<1ml),按常规方法排气,总会有0.08ml左右的药物残留在注射器中导致药物剂量不足,药液残留问题突出,如果药物不能充分利用,则达不到满意的临床抗凝效果;同时由于排气不当药液往往从针尖内溢出,附于针头表面,在注射中误伤表皮毛细血管,导致局部皮肤淤斑形成。
改良方法:把空气弹至药液上方,注射时不再需要排气。注射结束后空气正好填充于针乳头及针头内,用气体代替药液,注射器中无药液残留,使药液得到充分利用,同时保证注射后针尖无药液沾染,避免了针头损伤表皮毛细血管而引起的局部淤斑形成。
十一、检讨与改进
活动项目
优  点
今后努力方向
主题选定
选题切合实际,解决重要问题
选题更具体
活动计划拟定
分工明确,具有可实施性
提高年轻圈员积极性,加大工作任务
现状把握
采用自行设计现场调查表,资料具有客观性、真实性
增加调查的样本量和调查次数
目标设定
制定合适的目标
目标应更具体、更有可控性
解析
利用头脑风暴
拓宽思路,增加创新性见解
对策拟定
制定具有针对性地对策
对策更细化、更具操作性
对策实施与检讨
对策能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可实施性强
检讨与改进更具客观性,用数据表明
标准化
完善制度,规范流程
持续不断地落实标准化
十二、体会
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不仅提高了组织管理能力、增长了知识,而且改善了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转变了过去工作中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被动思想,提高了大家的工作积极性和协作性,现在我们可以灵活的运用品管圈的手法,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在学习和摸索中开始了品管圈,完成了第一圈,从中也体会到了品管圈活动的乐趣。品管圈环环相扣,圈员们团结合作,同心协力,通过此次品管圈活动,加强了我们的团队精神,发挥了我们的智慧,提高了护理质量。但我们所掌握的知识不足,还有待学习与改进,我们将继续努力,使我们的CC圈越来越好。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1

关注

0

粉丝

146

主题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科进医疗安全知识库 ( 粤ICP备18035733号-1 )

GMT+8, 2024-11-14 12:35 , Processed in 0.06206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