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新闻办公室9月9日发布《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21—2025年)》。 行动计划共分导言,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环境权利,特定群体权益保障,人权教育和研究,参与全球人权治理,实施、监督和评估8个部分。 其中“一、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中包含“(五)健康权利”,详情如下。 一、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 (五)健康权利
深入实施健康中国行动,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人民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健康公平显著改善。 ——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有效防控、阻击新冠肺炎疫情,不惜一切代价维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改革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强化监测预警、风险评估、流行病学调查、检验检测、应急处置等职能。加强公共卫生学院和人才队伍建设。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加强重大传染病防治,强化慢性病预防、早期筛查和综合干预。完善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升级改造20个国家重大传染病防控救治基地。依托现有疾控机构建设15个左右区域公共卫生中心。升级改造20个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 ——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公立医院建设。完善城乡医疗服务网络,促进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服务能力达到国家标准。推动省市优质医疗资源支持县级医院发展。加快建设分级诊疗体系,积极发展医疗联合体。支持社会办医,鼓励有经验的执业医师开办诊所。 ——完善慢性病、地方病防治体系。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覆盖全国20%的县(区)。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在2015年基础上降低20%。持续控制和消除地方病、血吸虫病危害。 ——提升医护人员培养质量与规模。扩大儿科、全科等短缺医师规模,每千人口拥有注册护士数提高到3.8人。加快壮大全科医生队伍,开展人员培训,每万人口平均拥有全科医生3.93人。 ——健全全民医保制度。巩固完善全民医保制度。完善基本医疗保险门诊共济保障机制,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将符合条件的互联网医疗服务按规定纳入医保支付范围,落实异地就医结算。稳步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提高精神健康服务水平。完善社会化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缓解学业、职业、生活和情感等社会压力,加强创伤后心理建设。完善严重精神障碍诊断报告、随访管理服务,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率达到90%。 ——持续提升青少年健康和体质水平。倡导合理用眼、合理膳食、科学运动等健康生活方式。青少年体质达标率不低于90%,青年学生近视检出率初中生不高于65%、高中生不高于75%。 ——确保食品药品安全。加强食品药品安全风险监测、抽检和监管执法,强化快速通报和快速反应。构建药品和疫苗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完善药品电子追溯体系。依法严厉打击食品、药品领域违法犯罪行为。探索建立食品药品安全领域民事公益诉讼惩罚性赔偿适用。 ——促进中医药发展。坚持中西医并重和优势互补,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打造30个左右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形成一批中医药特色学科和优势学科。 ——推进智慧医疗。完善电子健康档案和病历、电子处方等数据库,加快医疗卫生机构数据共享。推广远程医疗,推进医学影像辅助判读、临床辅助诊断等应用。运用大数据提升对医疗机构和医疗行为的监管能力。 ——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推进社会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和学校场馆开放共享,提高健身步道等便民健身场所覆盖面,因地制宜发展体育公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