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朋友圈

已有 511 人浏览分享

开启左侧

新生儿科危急值数据与护士知晓情况分析 管琼瑛

[复制链接]
511 0

危急值指检查结果提示患者若得不到及时救治会危机生命安全,此时需得到临床医师通过检验信息给予针对性的干预治疗。美国医疗机构评审联合委员会在实施患者安全目标时将危急值报告作为主要安全目标,我国于2007年推出《患者安全目标手册》,确定了临床实验室应构建危急值报告制度[1]。目前,国内新生儿科危急值数据研究内容较少,对医院2018~2020年新生儿科4 536例危急值报告相关数据分析,并调查护理人员对其知晓情况,以归纳新生儿危急值种类与分布规律,并为完善危急值制度提高数据支持,对此进行了探讨。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分析2018~2020年医院新生儿科危急值,并选取新生儿科50名护理人员调查对象,年龄为22~48岁;主管护师5名,护师9名,护士36名;本科30名,大专学历20名。纳入标准:取得护士执业证书,工作年限大于1年,自愿参与本次研究。排除标准:工作年限小于1年,返聘的护理人员或曾在新生儿科工作现在其他科室工作。


1.2 方法

通过检验科信息管理系统整理2017年9月~2020年8月医院新生儿科危急值数据,包括危急类别等。本研究分别调查2017年9月~2018年8月、2018年9月~2019年8月、2019年9月~2020年8月等3个年度的数据。调查共发放问卷50份,收回有效问卷50份。调查问卷中阈值范围由医院专家判断正确与否,调查整理正确回答的人数与占比,是否熟悉危急值报告制度与处理流程项目包括熟悉、一般与不熟悉,统计其结果。


2 结果2.1 不同时间危急值构成情况统计

2017年9月~2020年8月共有4 536 例危急值报告,其中危急值发生率最高的项目包括血红蛋白、血小板、白细胞计数及总胆红素。见表1。


1 不同时间危急值构成情况统计 [n(%)] [url=]导出到EXCEL[/url]



危急值
类别
2017年9
月~2018
年8月
(1 444
例次)
2018年9
月~2019
年8月
(1 613
例次)
2019年9
月~2020
年8月
(1 479
例次)
合计
(4 536
例次)
血红蛋白
301
513
417
1 231(27.14)
血小板
397
319
293
1 009(22.24)
白细胞计数
241
272
273
786(17.33)
总胆红素
208
234
216
658(14.51)
降钙素原
71
84
86
241(5.31)
CRP
58
66
52
176(3.88)
血培养
24
28
19
71(1.57)
APTT、PT
19
25
22
66(1.46)
D-二聚体
18
22
20
60(1.32)
Ca2+
14
16
19
49(1.08)
CI-
23
3
3
29(0.64)
K+
9
10
8
27(0.60)
Na+
9
3
1
13(0.29)
FIB
4
3
0
7(0.15)
其他
47
15
50
112(2.47)



2.2 常见危急值项目分类情况统计

结果显示,血红蛋白多数低于阈值,血小板多数低于阈值,白细胞计数高于阈值与低于阈值比例基本相同,血清总胆红素及降钙素原均全部高于阈值。见表2。


2 常见危急值项目分类情况统计(n) [url=]导出到EXCEL[/url]



危急值类别
2017年9
月~2018
年8月
2018年9
月~2019
年8月
2019年9
月~2020
年8月
血红蛋白(g/L)

<100
218
406
319
>200
83
107
98
血小板

<100×109/L
386
314
286
>700×109/L
11
5
7
白细胞计数

<4×109/L
111
101
121
>40×109/L
130
171
152
血清总胆红素(>255μmol/L)
208
234
216
降钙素原(>2.0ng/L)
71
84
86



2.3 护士危急值知识知晓情况统计

见表3。


3 护士危急值知识知晓情况统计 [url=]导出到EXCEL[/url]



指标
分类
人数[名(%)]
正确回答常用危急值
临床意义(共10个)
8~10项
15(30.00)
5~7项
20(40.00)
0~4项
15(30.00)
危急值报告对临床诊疗
重要
48(96.00)
一般
3(6.00)
不重要
0(0.00)
正确回答常用检验项目危急值
阈值范围(共10个)
8~10项
25(50.00)
5~7项
18(36.00)
0~4项
8(16.00)
是否掌握危急值处理流程
熟悉
30(60.00)
一般
15(30.00)
不熟悉
5(10.00)



3 讨论3.1 常见危急值项目分析

在常见危急值项目中,感染指标为血小板、白细胞计数及降钙素原,血小板及降钙素原直接反映感染程度。医院新生儿科多数为早产儿,早产儿出现感染主要由于以下原因:①母体急性感染或子宫内膜炎等引发胎儿早产,导致出现胎儿宫内感染。②新生儿皮肤黏膜薄嫩,屏障功能不完善,细胞免疫功能尚未成熟,因此易造成吸入性肺炎[2]。③气管插管等为感染提供中介环境,增加新生儿感染风险,部分早产儿因延迟喂养需全静脉营养,由于此类侵入性操作会增加感染风险。医院应更新修缮消毒隔离机制,并优化工作流程,并加强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制度,对院内感染进行有效预防与控制[3]。血红蛋白低可能与早产儿有关,因早产儿体内铁储备欠缺,产妇经胎盘供给铁储备不足,新生儿消化能力导致对此吸收有限。胎儿红细胞寿命较短,红细胞与血红蛋白逐渐降低,新生儿骨髓红细胞前体成分不足,造成促红细胞生成素水平较低,导致红细胞生成较少[4]。新生儿对红细胞有更多需求,且早期合并症影响下,需要充足监测,采血样本过大会引发医源性失血。若未及时处理新生儿贫血,会造成呼吸增快、呼吸暂停及反复感染等不良症状,会对新生儿发育造成较大影响,甚至危机生命[5]。应及时补充适量铁剂,需要通过输血等治疗手段,可进行无创监测,在采血检验时应选择微量血样本,防止出现医源性失血总胆红素升高[6]。此指标考虑与剖宫产率降低有关,产妇产后住院时间缩短,产妇经自然分娩后于24 h内出院,导致在黄疽高发期未进行有效监测,而产妇及家属对此缺乏了解,并未及时就诊[7]。医院应加强对新生儿随访,并及时告知家属定时复诊,并加强关于黄疸知识的宣讲,提高家属的识别效率。


3.2 护士危急值知识知晓情况分析

由研究结果可知,16%的护理人员仅正确回答0~4项常用检验项目危急值阈值,仅有半数护理人员可正确回答8~10项常用检验项目危急值阈值仅有60%护理人员熟悉危急值处理流程。可见医院新生儿科危急值培训不足,需针对性进行培训。护理人员在接收危急值报告后应正确进行处理,并及时告知医师,通过积极广泛的宣传与培训,保证护理人员了解并掌握危急值报告的意义,需要加强对专业知识的培训,应针对护理人员知晓程度增加培训频率,并进行严格考核,确定危急值报告中护理人员具体责任,保证全部护理人员对对危急值知识的深入掌握。


综上所述,危急值对临床工作具有重要意义,若要落实好危急值报告制度,保障患者生命安全,护理人员需对危机值有正确的认知,并熟练掌握报告处理流程,及时告知医师并协助医师进行处理。调查结果提示医院应加强感染控制力度,并加大对护理人员危急值相关知识的培训与完善危急值制度。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0

关注

1

粉丝

168

主题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科进医疗安全知识库 ( 粤ICP备18035733号-1 )

GMT+8, 2024-9-20 05:27 , Processed in 0.048538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