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朋友圈

已有 720 人浏览分享

开启左侧

单病种质量管理实践六问六答

[复制链接]
720 0
本帖最后由 杨晓顺 于 2022-1-23 22:56 编辑

对于单病种质控管理实践有哪些常见问题?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质量管理部主任庄良金老师以《单病种质控管理建设经验分享》为主题针对本院的单病种质控管理问题进行分析,作为医务质控的你是否同样遇到这些问题,在文章中寻找解决方案吧!

问题01
如何让科室接受单病种管理?

答:这个也是困扰过我们的问题,因为我们自己都是从事临床工作,大家知道临床医生最不愿意做的事情之一就是再次填写病历。而单病种质量管理的数据上报,正是如此。 对于他们来说,病例的再次填写会浪费很多时间,这不单单是临床医生不愿意这么做,科主任也不会赞成重复做这些工作。如果我们用很强硬的手段去控制,虽然最终能够取得想要的效果,但临床科主任对于这个事情的配合程度并不高,所以这个是我们碰到的重要问题。 在去年,我们接到单病种质量管理的数据上报工作的时候,所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怎么科学、合理、有效的解决单病种上报工作? 在接收到这个文件以后,我们在各地学习和了解相关政策。既然国家提出执行单病种质量管理,那就一定有它的优势和益处。
不单单是等级医院的评审需要单病种上报管理,而且医院内部评价医生的工作也与单病种管理工作有关。 此外,我们要给临床科主任灌输一个理念:以前面上的这种数据质控管理工作以后会精细到单个病种的质量管理工作。而且这51个单病种包含了医院内部主要科室的主要病种,基本上就是一些常见病、多发病。
所以做好这些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质量管理工作,其实就是抓医疗质量,可以把整个管理过程做得更好。
首先,要让临床科主任从思想意识上跟我们保持一致。
其次,要和科主任进行沟通的是,单病种管理工作还涉及到我们的评审工作,包括等级评审、重点专科的评审等等,将来的数据应用都要用到单病种数据管理。
以前的三甲医院的病例质控方式,可能逐渐就淘汰掉了。以后就是用数据说话,用病种的质量进行比较。如果现在不做病种的管理,将来在进行等级评审和专科评审的时候,就会处于劣势。因此,现在就要踏踏实实从头开始做,把目前存在的问题改正。 第三,加强管理工作的同时,还要开展系统建设。因为像我们这种地市级的医院,患者特别多,临床工作繁重,医务人员没有大量的时间用在处理事务工作和病种数据上报工作。前期工作开展的非常艰辛,有些病种的指标数据特别多,没有科学合理的填报系统,填报效率特别的低。 我们先开展了管理的机制建设,同时进行临床规范的制定和临床路径的修订,为了给单病种信息化的建设做铺垫和准备。同时进行软件的布局,这就给临床医生很大的信心,就是说以后的单病种上报工作会使用信息化手段配合工作。 我们在进行数据提取的时候,因为有前期的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再加上在思想上和组织工作上已经做好了动员,所以在两个月时间内就快速完成了软件的上线,以及上传工作。 我们的上传率非常高,而且临床医生的积极性也非常高。当然,我们也会给最积极的科室给予奖励和表扬,再加上信息化工具的使用可以节省大量时间,因此临床医生也很积极的配合完成这项工作。

问题02
如何实现分级管理,并做到及时准确上报?
答:我们把整个单病种质量管理工作分成了院、科两级的管理,因为单病种质量管理单靠个人管理是实现不了的,这个是一个科室整体性的工作。
特别是我们把这些重任交给个案管理人员以后,他们就承担起了质控师的工作,当然我们会对他进行质控考核。也就是说他提交的数据,我们会进行后台数据的质控,但是最前端的数据质控其实是我们的个案管理员在进行档案管理之前就做了很多的工作:
第一,进行有效的培训;第二,会进行一些质控指标的考核,比如上报率、及时率等;第三,制定绩效的激励和奖惩的机制。当然绩效奖惩不是最终的目的,只是一个手段,最终的目的还是把单病种的填报和数据质控做得又快又好。 我们在进行病种的管理过程中,也会有意识的对病种的数据加以利用。 病例数据存在的价值就是为了应用,我们可以与临床医生讨论目前的一些管理薄弱点,或是说临床管理流程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假设管理上有需要建模型,可以与工程师进行讨论,帮助我们建立模型,然后提取数据进行分析使用,这才能真正的使数据的价值得以体现。


问题03
如何选择合适的单病程,单病种过程指标情况进行效果评价,并指导临床改进?
答:因为软件数据的收集是在起步阶段,现在并不是所有的病种都能实现效果的评价,因为目前病种数据量很大,我们有很多的案例,比如说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案例,因为这涉及到我们胸痛中心的建设。 我们有一个同事在进行整个管理工作的追踪,本院把单病种和胸痛中心的管理工作结合在了一起,这可以促进病种填报工作的提升,也能促进我们的胸痛中心的建设。 我们希望通过以上案例,促进个案管理员和临床科主任进行病种数据的挖掘。因为每个年度按照本院质量管理的构架模式,要求临床一级科室每年度都要设置1~2个指标改进、质量改进作为重点监测的指标。 项目一旦生成,其实除了我们质控中心以及国家重点项目的数据监测项目之外, 有很多可以从我们的单病种质量管理工作空间去挖掘,特别是和病种管理过程相关的,我相信能激起临床主任、临床医生,他们对于数据利用、病种管理工作以及质量改进工作并持续进行下去的热情。 此外,我们也会建立一套机制,将建设的比较好的管理案例,进行院内的评比,同时参与国内主要管理机构的评比,把临床医生的医疗和管理工作相结合的案例向外推广,让他们有更高的成就感、更强的管理参与感。 这样的话,就可以把本院的质量管理工作做得有声有色,让大家都能拥护,都能一起来参与。


问题04
厦大附一在管理机制和管理制度这一方面是如何落地的?
答:其实这个问题刚才有讲过,管理的机制还有鼓励,特别是机制。其实我们是体系化的管理,就是说,通过体系建设,激发临床科室对管理的热情和对管理的需求,从而引导质量管理工作的开展。 当然,还有一个特殊的情况,就是科主任的目标考核以及科室的建设管理,是由我这个部门在负责。这里有天然的一个优势,就是我可以把医院目前面临的一些重点工作的考核要求加在里面,这样就达成了统一的机制,所以临床配合度相对来讲比较高。 我觉得,从机制的建设上去进行引导,可能会起到更好的效果,起到真正达到管理的效果。因为如果仅仅是为了奖励而奖励,为了处罚而处罚,为了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这不是我们的最根本目的。
最根本的目的还是要通过这个事情促进医疗质量管理,提升效率。


问题05
目前信息系统没跟上,怎么提高填报的准确率及完整率?
答:数据如果没做好的话,确实是在上报的时候会存在很大的难处。在“经验介绍”和“信息化介绍”的部分中,我们有一些病种可以达到100%、99%的填报率,它并不是单纯的系统软件就能做到的。语言分析再强大,但是医院的结构化或者说医疗术语不规范,也很难提取到有用的数据。 因为本院有信息化的基础,比如说我们做到电子病历7级,我们所有的病例都实现了结构化和标准化。因为现在做质量管理工作,还得再提到一个概念叫做数据质量管理。这方面的工作是提升数据质量的必经之路,为此我们实现了很多系统的交互和融合、多个环节的闭环工作以及在数据治理方面的提升工作。 实际上,如果目前的信息化板块没有做好数据质量的管理,要想利用这种数据信息化平台,去做质量管理工作就做不下去。因为获得的数据都是没办法进行准确的认证来达到真实可用,所以数据质量管理是前面我重点介绍的一部分内容,也是本院一直在大力管理地一项工作,花费了很多的心力。 然后就是平台建设,软件公司本身的语言分析功能确实特别强大,可以事半功倍地帮助本院把一些未结构化的语言进行自动采集,这样又把填报率往上提高了一部分。 所以说达到这么高的填报率,它是有多方面的因素,包括管理、软件、机制建设、沟通等等。 回到刚才我们应该关心的问题,没有信息化怎么做好单位的质量管理工作?——很难,确实非常难。如果业务规模不是特别大,病种数量不是特别多的话,相应的情况还会好一些,就是说医生、医务人员不用花太多时间在填写病历上面,而且病历填写完以后也可以做质控。
数据质量的分析很重要,但没有软件确实是会对效率还有整个的顺畅性会有很大的影响。如果是大型医院还是用纯手工填报的,那困难就更大了。 在单病种临床路径管理工作中,10年前不仅仅是没有软件,是整体的信息化程度都很低。当时国内整体做临床路径的时候,大家的成效以及获得感都不高,由此可见当时医院管理工作有多难。当年我们经历过的,我不想再经历了。
这也是我们医院利用信息化最好的契机,这种工具我不能不用。


问题06
医疗质控的重点是什么?
答:目前来讲,单病种上报是我们首要的工作,但还是要应该分阶段来讲。 如果目前是处在第一阶段,就是数据上报。上报的及时率、上报的百分比,这才是质控的要点。 如果已经达到质控的第二个层级,对于病种质控的分析比对,应该是每个科室去做。我们需要帮助临床科室去建立质控的指标、数据的对比。 质控的重点工作到第三个层次,质量改进以及数据分析是最高的一个层次,即真正地把这个数据给用起来。但是这种挖掘不单单是本院临床管理部门的想法,还需要临床科室他们对质量数据有自己的一些想法,一起来进行指标的设计、改进项目的确定以及指标的改进工作。
文章来源:医疗质量直通车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0

关注

0

粉丝

165

主题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科进医疗安全知识库 ( 粤ICP备18035733号-1 )

GMT+8, 2024-9-20 07:57 , Processed in 0.04863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