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李泉 于 2022-3-14 09:22 编辑
01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分哪几级? 按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严重程度,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分为四级:
(1) I 级事件(警告事件):非预期的死亡或是非疾病自然进展过程中造成永久性功能丧失。 (2) Ⅱ级事件(不良后果事件):在疾病医疗过程中因诊疗活动而非疾病本身造成的病人机体与功能损害。 (3)Ⅲ级事件(未造成后果事件):虽然发生了错误事实,但未给病人机体与功能造成任何损害或有轻微后果而不需任何处理可完全康复。 (4) Ⅳ级事件(隐患事件):由于及时发现并修正错误,未形成损害后果和事实影响。
02我院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分几类? 根据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所属类别不同,我院划分为24类,内容涵盖医疗、护理、药事、院感、设备、后勤等部门: (1)病人辨识事件:诊疗过程中的病人或身体部位错误。 (2)遗留事件:治疗、检查或手术后异物留置体内。 (3)手术事件:麻醉及手术过程中的不良事件。 (4)呼吸机事件:呼吸机使用相关不良事件。 (5)药物事件:医嘱、处方、调剂、给药、药物不良反应等相关的不良事件。 (6)特殊药品管理事件:病人在院内自行服用或注射管制药品。 (7)基础护理事件:跌倒、坠床、压疮、自残、自杀、失踪、猝死等。 (8)烫伤事件:治疗或手术后发生烫伤。 (9)输液管路事件:管路浑浊、空气进入、液体外渗事件。 (10)院内感染相关事件:可疑特殊感染事件。 (11)医患沟通事件:医疗信息沟通过程或沟通信息失真导致的不良事件,包括检验、结果判读错误或沟通不良。 (12)医疗处置事件:诊断、治疗、技术操作等引起的不良事件。 (13)医疗损伤事件:检查、治疗或手术致脏器/组织受损。 (14)输血事件:医嘱开立、备血、传送及输血过程的相关不良事件。 (15)公共设施事件:医院建筑、通道、有害物质泄漏等事件。 (16)医疗设备事件:设备故障导致的不良事件。 (17)治安事件:偷窃、骚扰、侵犯、暴力事件等。 (18)伤害事件:言语冲突、身体攻击、自伤等事件。 (19)病人不满:病人或家属对工作人员不满。 (20)非预期事件:非预期重返ICU、手术室或延长住院。 (21)病人约束事件:不适当约束或执行合理约束导致的不良事件。 (22)职业暴露事件:包括针刺、锐器刺伤等。 (23)医疗器械事件:内固定断裂、松动、手术器械体内遗留等事件。 (24)其它事件:非上列之异常事件。
03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原则是什么? 报告原则 : I 级和 II 级事件属于强制报告范畴,必须上报。 Ⅲ、Ⅳ级事件属鼓励上报范畴,具有以下原则: (1)自愿性:医院各科室、部门和个人有自愿参与(或退出)的权利,提供信息报告是报告人(部门)的自愿行为。 (2)保密性:报告人可通过各种形式具名或匿名报告,相关职能部门将严格保密报告人信息。 (3)非处罚性:报告内容除适用有关法规外不作为对报告人或他人违章处罚的依据,也不作为对所涉及人员和部门处罚的依据。 (4)公开性:仅分享医疗安全信息及其分析结果,用于医院和科室的质量持续改进,公开的内容仅限于事件的本身信息,不涉及报告人和被报告人的个人信息。
04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时限? Ⅲ、Ⅳ级事件要求24小时内报告,I 级和 II 级事件应在处理的同时立即报告科主任和职能科室,由其核实结果后再上报分管院领导。
05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上报流程是什么? Ⅰ、Ⅱ级事件报告流程:发现Ⅰ、Ⅱ级事件时,立即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损害扩大,同时向所在科室负责人报告,内容包括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地点、过程、采取的措施等,科室负责人应及时(2 小时内)向接收职能部门报告。相关职能部门在核实结果后,再分别上报给分管院领导及市卫健委。重大事件需经 医院质量安全委员会讨论后,经医务科按照规定时间网络直报卫生部《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系统》。 Ⅲ、Ⅳ级事件报告流程:发现Ⅲ、Ⅳ级事件时,当事人需及时报告科室负责人,并在 24小时内网报《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表》至接收部门,相关部门接到报告后立即调查分析事件发生的原因、影响因素及管理等各个环节,制定对策及整改措施,督促事件发生科室限期整改,并由医务科适时通过网络直报卫生部《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系统》。
06我院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上报接收部门有哪些? (1)医疗不良事件尚未发生纠纷的上报医务科(电话:6248645),已有纠纷的同时上报医患纠纷调处办公室(电话:6248681)。
(2)护理不良事件上报护理部(电话:6248637)。 (3)感染相关不良事件上报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电话:6384665)。 (4)药品不良事件上报药剂科(电话:6232647)。 (5)器械不良事件上报药剂科(电话:6232647)。 (6)设施设备不良事件上报设备科(电话:6248617)。 (7)服务及行风不良事件上报监察科(电话:6248638)。 (8)治安安全不良事件上报保卫科(电话:6248648)。 (9)传染性疾病事件上报公共卫生科(电话:6243275)
07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方式有哪些? 1、书面报告:填写《广水市第一人民医院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表》。
2、紧急电话报告或口头报告:仅限于在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可能迅速引发严重后果的(如意外坠楼、术中死亡、住院期间意外死亡等)紧急情况使用。 3、 网络直报:在卫生部《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系统》中上报。
08什么是深静脉血栓形成(DVT)?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凝结引起的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常发生于下肢。血栓脱落可引起肺动脉栓塞(PE),DVT与PE统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是同种疾病在不同阶段的表现形式。
09DVT主要病因是什么? DVT的主要病因是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
10静脉血栓风险评估时机有哪些? 1.新入院平诊患者8h内完成评估与记录,入院行急症手术患者返回后完成评估,遇抢救等特殊情况可延长至抢救结束后6小时内完成记录。
2.患者入院/手术/病情变化/出院时评估, 危重患者每日评估。
11静脉血栓风险评估对象有哪些? 年龄大于40岁,肥胖(BMI≥25),卧床≥72H,急性创伤、中心静脉置管、行外科手术、有脑卒中、心肌梗塞、静脉血栓、静脉曲张、骨折史或凝血功能异常等以及其他可能有血流缓慢、血液粘稠度增高、血管内皮受损的患者。
12我院如何对患者进行静脉血栓风险评估?结果如何识别? 我院根据不同的评估量表对患者进行评分,依据总分结果判定风险等级,根据风险等级采取不同的预防措施。外科系统采用《外科血栓风险评估量表(caprini模型)进行评估,结果判定分别为:低危(0-1分)、中危(2分)、高危(3-4分)、极高危(≥5分)。内科系统采用《内科血栓风险评估量表(Padua评估量表)》进行评估,结果判定为:低度危险(<4分)、中高危险(≥4分)。
13深静脉血栓预防措施有哪些? 有基础预防、物理预防和药物预防。
(1)基础预防措施有:术中和术后适度补液、饮水、避免脱水;抬高患肢:抬高下肢20~30°(略高于心脏水平),禁止腘窝及小腿下单独垫枕;改善生活方式,戒烟戒酒,控制血糖、血脂;规范静脉穿刺技术,尽量避免深静脉穿刺和下肢静脉穿刺输液;早期活动,尽早下床(主动踝泵运动、按摩比目鱼肌、腓肠肌等)。 (2)物理预防措施有:梯度压力弹力袜(GCS)、间歇充气加压装置 、足底静脉泵等。 (3)药物预防措施有: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维生素K拮抗剂(华法林)、Xa因子抑制剂 (利伐沙班)。
14进入急诊绿色通道的范围有哪些? 需要进入急诊绿色通道的患者是指在短时间内发病,所患疾病可能在短时间内(<1小时)危及生命的急危重症患者。这些疾病包括但不限于: (1)急性创伤引起的体表开裂出血、开放性骨折、内脏破裂出血、颅脑出血、张力性气胸等可能危及生命的创伤。 (2)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力衰竭、急性脑卒中、急性颅脑损伤、急性呼吸衰竭、危重孕产妇、危重新生儿等重点病种。 (2)气道异物或梗阻、急性中毒、电击伤、溺水等。 (3)急性冠脉综合症、急性肺水肿、急性肺栓塞、大咯血、休克、严重哮喘持续状态、消化道大出血、昏迷、重症酮症酸中毒、甲亢危象等。 (4)异位妊娠大出血、产科大出血等。 (5)消化性溃疡穿孔、急性肠梗阻等急腹症。 (6)就诊时无姓名(不知姓名)、无家属、无治疗经费的“三无”人员也在绿色通道管理范畴内。
15进入急诊绿色通道的流程是什么? 1.患者到达急诊科,分诊护士将患者送入抢救室,并迅速摆放成病情合适的体位,给予吸氧、生命体征监护、建立静脉通道、采集血液标本(常规、生化、凝血和交叉配血标本)备用,建立患者急诊病历。 2.首诊医师询问病史、查体,迅速判断影响生命的主要因素,依据病情下达抢救医嘱、急会诊医嘱、检查医嘱等。 3.确定需进入绿色通道的患者,主管医师在相关检查申请单、处方上加盖“绿色通道”专用章,各有关部门见专用章后需在规定时间内检查、取药、治疗。 4.专科医师在到达急诊科进行急会诊时,急诊医师需陪同并介绍病情,专科医师应对患者进行快捷有效的查体,并向急诊科医师说明专科处理意见。确定收入专科病房的,应优先入院。由急诊科医师和专科医师共同负责将患者转送到指定场所,如手术室、ICU或专科病区。 5.经急诊科医师评估,患者病情危重需要紧急施行抢救手术的,参照我院《急诊手术管理制度》规定施行。 6 .多发性损伤或多器官病变的患者,由急诊科主任或值班二线召集相关专业科室人员会诊,根据会诊意见,由可能威胁到患者生命最主要的疾病所属专业科室接收患者,并负责组织抢救。会诊记录由急诊科完成,符合进入ICU标准的患者应收入ICU。 7.所有急危重症患者的诊断、检查、治疗、转运必须在医师的监护下进行。
16重点病种有哪些? 急性创伤、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力衰竭、急性脑卒中、急性颅脑损伤、急性呼吸衰竭、危重孕产妇、危重新生儿等。
17多学科综合诊疗的适用范围有哪些? 1.病情疑难、危重、复杂,需要三个或三个以上学科共同参与诊治的病例。
2.治疗方案不明确的肿瘤病例。 3.入院一周诊断不明或治疗效果不佳病例。 4.多器官功能不全病例。
18参加多学科综合诊疗人员的资质要求是什么? 原则上应由科主任参加,科主任不能参加时可委派副主任及以上技术职称人员参加。
19多学科综合诊疗的流程是什么? 1.科室讨论确定需要进行多学科综合诊疗的病例,由科室提出申请,科主任签字报医务科。
2.医务科确定参加会诊人员、时间、地点后通知相关人员参加讨论。 3.讨论后形成综合诊疗意见并记录、执行。 4.按讨论意见执行后,科室向医务科、参加人员反馈治疗效果。 5.医务科进行效果评价。
20多学科综合诊疗讨论的内容有哪些? 会诊讨论内容应包括但不限于: (1)目前最可能的诊断及支持点、不支持点; (2)鉴别诊断; (3)需要调整的治疗方案; (4)需要进一步完善的相关检查; (5)需要观察的事项; (6)预后分析; (7)必要的护理措施等。对于肿瘤患者还应目前病理诊断、临床分期、手术及放化疗方案、预后评估等。
21哪些属于重大手术? 1.我院《手术分级管理制度》中规定的四级手术中难度特别大,过程尤其复杂者。
2.被手术者系外宾、华侨、港、澳台同胞;特殊保健对象如高级干部、著名专家、学者、知名社会人士及民主党派当地负责人。 3.无主患者、有潜在的引起医疗纠纷的手术、进司法程序的患者的手术。 4.各种诊断不明的探查手术、24小时内再次手术、非计划再次手术、预知预后不良的手术等。 5.可能导致毁容或致残的手术。 6.高风险手术,患者年龄≥75岁或≤3岁、基础病较多、病情较严重、特殊体质等。 7.邀请外院医师来院参加手术者。 8.新开展的手术,临床试验、研究性手术。
22重大手术的审批流程是什么? 科室先进行术前讨论后主管医师填写重大手术申报表,科主任批示后,报医务科审批审查、备案,方可进行手术。在急诊或紧急情况下,为抢救患者生命,经治医师应积极抢救,并及时向上级医师和总值班汇报,不得延误抢救时机,并于术后一个工作日内补齐相关审批手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