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朋友圈

已有 878 人浏览分享

开启左侧

医疗质量|术前讨论制度要点分析

[复制链接]
878 0

随着诊断水平的提升,部分医生过分依赖器械和技术,使得术前讨论流于形式,出现讨论内容不充分、记录不规范等问题。本研究通过案例分析,阐述了术前讨论制度执行要点,以期进一步规范术前讨论制度的有效落实。






案例回顾

2017年8月15日,患者罗某因摔倒后出现腰背痛入住C医院诊治,经DR摄片及CT扫描发现腰1椎体压缩性骨折。8月17日上午9时,主治医生殷某为患者行经皮穿刺腰1椎体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Percutanous Kyphoplasty,PKP术),术后发现患者下肢肌力减退,殷某未做任何处理即将患者送回病房。30 min后,患者出现双下肢肌力下降、运动不能,急诊CT显示腰1节段平面椎管内有骨水泥渗漏。殷某在未邀请其他科室会诊的情况下,于当日17时30分行胸12至腰3段椎管探查、骨水泥清除、椎管减压术,术后复查CT及MRI显示腰1、2平面椎管内仍有少量骨水泥影,椎管稍狭窄。术后至今,患者双下肢疼痛难忍,浅感觉减退或消失,肌力0级,大小便失禁。患者提起诉讼,院方提交病历中无医方行初次PKP术及再次手术的术前讨论记录,且无科主任签字的手术审批书。

经鉴定,C医院在诊疗过程中,未向患者及家属履行完全告知义务,手术操作不符合诊疗规范,违反术前讨论制度等多项医疗核心制度。




案情分析

除以紧急抢救生命为目的的急诊手术外,所有实施手术患者均须开展术前讨论。该案例中的患者并未实施抢救生命的急诊手术,但医方未组织术前病例讨论,直接为患者行PKP术。

术前讨论制度还规定,当患者病情复杂,手术涉及多学科或存在可能增加手术风险或影响手术效果的合并症等情况时,应邀请相关科室参加术前讨论,或事先完成相关科室会诊;对于非计划二次手术,应纳入全科讨论范围。该患者在初次手术后出现“双下肢肌力下降、运动不能”等严重并发症,医方却未开展全科术前讨论,也未邀请相关学科协作处理,擅自开展了二次手术。

此外,医方在术前未向患者及家属说明医疗风险等情况,在诊疗过程中对患者缺乏足够重视,违反了《民法典》第1219条规定以及多项医疗核心制度。








讨论


明确术前讨论范围

医疗机构必须严格执行术前讨论制度,明确术前诊断、手术指征、可能出现风险及应对方案等,以保障手术安全。同时,应将新开展手术、高龄患者手术、高风险手术、毁损性手术、非计划二次手术、存在医患争议或纠纷手术、患者伴有重要脏器功能衰竭手术、可能涉及紧缺医疗资源调用或医疗纠纷防范手术等纳入术前讨论范围。此外,对于案例中患者术后出现严重并发症等情况,应邀请相关科室参加术前讨论或事先完成相关科室会诊,如有必要,还需邀请医疗管理部门参与。门诊手术患者术前讨论由手术医师及相关人员共同参与,并在门诊病历中详细记录适应证、禁忌证、手术方式、麻醉方式、注意事项等内容。


明确参与术前讨论人员

术前讨论形式有手术组讨论、医师团队讨论、病区内讨论和全科讨论四种。手术组讨论由计划参与该手术的医师及相关人员参加;医师团队讨论由医疗机构授权的医疗组全体成员参加;病区内讨论由同一科室的两个及以上医师团队组成的病房管理区域内所有医疗团队参加;全科讨论由本科室全体成员参加。术前讨论人员的确定主要依据患者病情需要及手术等级与手术医师业务能力。


规范术前讨论内容记录

术前讨论记录要求有待进一步明确。临床诊断、手术指征、拟行术式、麻醉方式、术中术后可能出现风险及应对措施,特殊的术前准备内容,术中、术后应注意事项等内容,都应记入病历。术前讨论由手术患者管床医师记录,记入病历内容必须由手术术者签名确认。


开展术前讨论制度信息化管控

可以将信息化作为一项重要的管控手段,凭借其高效、准确、真实、共享等优势,对术前讨论制度要求及流程进行梳理,使术前讨论制度要点通过信息化实现并及时预警。


来源,中国卫生质量管理杂志,作者:北京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  李霞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1

关注

3

粉丝

380

主题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科进医疗安全知识库 ( 粤ICP备18035733号-1 )

GMT+8, 2025-2-6 09:56 , Processed in 0.044817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