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李泉 于 2022-4-26 08:29 编辑
在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临床路径成为医疗机构应对 DRG付费改革行之有效的管理工具,以循证医学证据和临床诊疗指南为指导,针对某一疾病或病种制定一套标准化治疗模式和程序,形成了有关治疗、护理、康复、检验检测等临床治疗的综合模式。临床路径管理的核心思路与医疗机构 DRG改革的逻辑相辅相成,医院可以通过临床路径强化对入组病例诊疗流程与医疗费用的管控。在实务层面,我国临床路径管理模式仍然处于探索阶段,需要进一步实现临床路径与DRG的有机统一。以下为样本医院的管理体系建设。
DRG的临床路径管理体系建设
样本医院践行精细化运营战略,将建设基于DRG的临床路径管理体系纳入医院发展战略规划和年度重点工作计划,明确提出“积极参与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改革绩效管理方案,全面推进临床路径管理,规范临床路径设计,鼓励临床合理诊疗,使用适宜技术为患者提供优质医疗服务,提高医保基金使用效率”。 基于DRG的临床路径管理理念以坚持“医疗品质与经营绩效双提升”为目标,充分考虑临床需求与诊疗规范,建立标准化临床路径,在此基础上,依托专门的临床路径信息系统对住院医嘱、手术/麻醉、检验检查等环节进行项目管控。 为充分发挥临床路径在“提质降费”方面的突出优势,医院设置过程面重点指标(入径情况、变异率、标准/实际费用、标准/实际住院日等)进行实时监控,设置结果面重点指标(DRG考核指标、医疗品质考核指标)深入研讨分析;并建立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专科专项工作小组,制定诊疗规范与品质监控、经营分析与检讨、病案质量管控、绩效考核与奖惩等一系列配套制度,将临床路径充分应用于医院运营与绩效管理,更好地发挥临床路径管理的激励引导作用,应对 DRG付费带来的挑战。 1.成立临床路径委员会 为确保临床路径建设规划顺利落地,医院成立了临床路径委员会,主要职能包括:制定医院临床路径实施规划和制度,确定实施临床路径的病种,审核临床路径文本,组织临床路径相关培训工作,审核临床路径的评价结果与改进措施等。临床路径委员会执行秘书单位设在医院经营管理部,委员由临床路径责任医师组成,同时包含医院行政职能部门代表,如信息、病案、医保、药剂、耗材供应、护理等,共同参与医院临床路径相关事宜的讨论决策。
2.成立临床路径工作小组 同时,各临床专科成立临床路径工作小组,构成人员包括科主任、临床路径责任医师、专科经营助理、疾病分类编码员、医保管理员,负责相应 DRG 病组的临床路径及其标准费用制定、路径管理与医保政策解读工作。医院还筹划成立临床路径指导评价小组,由医院医疗质量审议委员会牵头,负责分析、评价临床路径实施情况。
依据《CHS-DRG北京分组与支付标准》,梳理全院DRG病组数并明确各分组对应的临床路径,由各专科经营助理协助临床专科建立专科病组的临床路径范本,内容包括病组各诊疗阶段(入院、术前、术中、术后、出院)所需的标杆天数,针对各阶段对应的主要诊疗工作、重点医嘱、主要护理工作,设置必选项和可选项,并显示对应项目的费用与总费用。
临床路径的标准费用及住院日以DRG标杆费用、标杆住院日为参考。在患者诊疗全流程中,医院通过临床医师、疾病分类编码员与信息系统的分工协作来落实临床路径。
①住院前,医师通过入院诊断、欲进行的手术操作,确定需要执行的临床路径,疾病分类编码员在患者入院次日对其首次病程、诊断进行编码,系统据此提示患者的标准住院时间、标准诊疗及费用。
②住院中,通过明确诊断、执行具体的手术或操作,系统自动更新DRG分组结果,并且对医师的临床路径执行差异进行提示,确保各医师的诊疗一致性,保证医疗品质;针对差异较大的病例,主动提醒疾病分类编码员介入分析并与临床医师及时沟通。
③出院后,疾病分类编码员核查病案首页信息,提升病案首页填写准确率及入组准确性。
样本医院特设了专科经营助理岗位,负责基于DRG的临床路径的推动、监控、反馈、分析与改善,形成“PDCA”进阶循环。通过临床路径精准化智能管理,专科经营助理每月对专科住院日、费用等指标进行监控,并与目标值、历史同期、DRG 标杆数据等对比,分析异常病种,如分析分组结果的合理性,通过住院日/费用结构拆分、医师别对比、同病种不同治疗方式对比,识别问题,找到改善方案。比如针对费用过高的病种,提出国产替代进口、对抗品开发等措施;针对住院日较长的情况,提出限制跨区签床、缩短检查排程周期等方案 。 最终,达到提升品质、提高效率、控制费用的目标。
为切实实施基于 DRG 的临床路径管理模式,医院自主设计研发了基于DRG的临床路径管理系统—集住院诊疗、手术/麻醉、统计管理为一体的整合性信息系统,将其嵌入住院医生工作站、手术系统、麻醉系统,并与门诊医生工作站、检验检查系统、疾病分类系统、物资供应系统、住院收费系统等模块互相勾稽,制定管控基准和干预时机,在诊疗全流程中发挥智能提醒、管控与预警的功能。
为顺利推动基于 DRG 的临床路径管理体系建设,医院多次召开专题研讨、院领导办公会、全院临床路径推动宣讲会、专科政策解读与培训会等,与院领导、重点专科主任、医师代表充分讨论与协商,重点论述开展基于DRG的临床路径建设的现实意义与必要性,并广泛征集各相关方意见。同时,各专科经营助理深入临床进行调研宣导,深入挖掘临床需求,回应质疑,不断优化实施方案与系统功能,推动工作方案落地。
思考与建议 DRG的临床路径管理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医院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临床路径在规范诊疗流程、合理控制诊疗费用、推动医院精细化运营中的作用,化被动为主动,实现经营绩效与医疗品质的双提升,推动价值医疗的实现;注重流程梳理、职责制定、利益关系协调,在做好临床路径监管的同时,对医院原有的绩效考核、专科运营管理、病案质量管控、奖惩表彰等制度进行修订,使其更加适应 DRG 付费下的临床路径管理需求。 另外,充分利用信息系统的平台与支撑作用,提高临床路径精细化管理水平。为长效推动基于 DRG 的临床路径管理,可依托绩效考核的“指挥棒”作用,根据临床路径建设模型、DRG作用机制与利益相关方分析,设计与之匹配的绩效考核与奖惩制度,覆盖住院、检验检查、手术、麻醉诊疗全过程,将医师收入与价差控制、时间/费用消耗指数、CMI等DRG核心指标挂钩,理顺临床医师与病案、医保等利益机制,引导各方协同推进临床路径与DRG付费的落实。 医院应重视拓展 DRG 与临床路径的应用深度,可依据 DRG运行结果,将全院病组划分为盈利类、平衡类、亏损类三类,应用临床路径对其进行分析并有针对性地处置。对盈利类病组,重点分析其价值效益,并作为专科重点业务进行扶持,提升专科经营绩效。对平衡类病组,重点做好维持工作,在保证盈亏平衡的同时,努力转向盈利类病组。对亏损类病组,重点分析其亏损原因:疑难重症或者应用临床创新手段导致亏损的,进行开包验证、特病单议,在 DRG“合理超支分担”原则下向医保和财政寻求补助;成本管控不佳导致亏损的,重点优化流程,实行精细化管理,通过控制药品、材料、住院日等实现改进。同时,充分发挥医联体、医共体等分工协作与转诊机制,将诊断明确、病情稳定的慢性病、康复期、老年病患者下转至基层医疗机构,以此推动医疗服务体系的优化重组。此外,利用临床路径与DRG对各专科疾病CMI变化动态进行追踪,用于医院学科发展与战略布局调整。
来源:卫生经济研究;2022年2月,撰稿:蒋永生。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参考学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