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朋友圈

已有 586 人浏览分享

开启左侧

医疗行业如何做到全方位推行6S管理

[复制链接]
586 0
一、医院推行的6S管理主要包括六方面
1、整理
将工作场所的物品区分为“必要”与“不必要”两类。不必要的物品要尽快处理掉,防止误用,打造清爽的工作场所。
2、整顿
将必要物品分门别类排列整齐,明确数量,并进行有效标识,缩短找寻物品的时间。
3、清洁
将工作场所清扫干净,保持整洁亮丽,消除脏污、稳定品质、减少意外伤害。
4、规范
即健全规章制度,并纳入每个员工的岗位责任中,对各种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定期检查和考核。
5、素养
员工要仪表端庄、言谈举止规范、组织纪律强、工作责任心强、效率高、自觉遵守医院的规章制度;发扬团队协作、相互支持,共同努力,确保质量和效率,从而营造团体精神。
6、安全
健全安全生产制度,配有专职机构和人员;规范安全标记,重点部位安全设施齐全并保持良好的可用状态,以实现工作现场无安全隐患;医务人员需要严格执行医疗和护理的安全操作规范。 其中,素养是6S管理的核心,开展6S容易,但长时间的维持,必须靠整体素养的提升。
23591652064127269.jpg

二、某医院全方位推行6S管理
在6S管理推行初期,由于医护人员常年的工作和生活习惯早已形成,医院物品存放等问题也已积累多年,因此如何应对抵触情绪,成为首要问题。
1、院长亲自挂帅,成立6S管理委员会
明确了6S管理工作对改善医院形象、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员工素养、降低医院管理成本和风险中起到的积极作用,并将6S管理与创建三甲医院放在同等重要的高度,提升到医院发展战略的层面。在此规划下,某医院成立了6S管理委员会,院长任主任,下设6S管理办公室。各部门、科室均成立6S管理小组,并设立6S联络员,建立了全方位的6S管理体系。各级组织及成员分工明确,责任到人,确保了6S管理的整体良好运行。
与企业生产相比,医疗服务具有无形性、不可贮存性、生产与消费同步性,以及消费者对服务产品质量评价的主观性等特点。因此在生产企业中应用的6S管理标准不能完全适用于医疗行业,而医疗行业中目前还没有成型的制度和模式能够照搬。这就要求医院在制定管理制度和评价标准时,创新制定一套与医院自身发展背景相契合的模式。为此,医院首先开展了6S管理试点工作,选取了党群工作部、干部保健科、功能科以及特需门诊4个不同性质的部门及科室作为试点单位,对医院的适用性问题进行深入调查和研究分析。经过数月的摸索,医院对6S管理制度进行了本土化修订,并配套出台了多套规范性文件。
2、推行6S管理重要的一环,即做好培训工作
只有让全体员工正确理解6S管理的制度和要求,才能执行到位。为了克服医务人员临床工作量大、不易集中的特点,医院推行了6S管理部门科室两级培训与“同内容多期培训”相结合的培训模式:
①6S管理办公室严格执行参培人员签到和培训会后考核,保证培训质量;
②6S管理办公室对各职能部门、科室的二级培训情况进行随机检查,查阅培训记录,抽查员工的6S管理知识掌握情况,力求培训工作落实到位。
3、医院形成定期实地检查与考评机制
由6S管理办公室牵头,成立6S管理检查小组,每月均开展督查指导工作,不断发现问题,现场研究解决,并将每次检查结果在每月的全院干部例会上公布。此外,医院利用媒体,形成上下互动的宣传方式。以6S管理简报、院报和网络为依托,定期刊登6S管理工作进展和检查考评结果,并刊登各部门科室在6S管理中的经验总结,表彰先进,督促后进。
4、在6S推进过程中,后勤部门曾是一大难点
库房、食堂、锅炉房等地,在以往的管理中易被忽略,故环境欠佳,物品摆放杂乱;再加上后勤部门涉及范围广,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从而成为6S推进的要塞关口。鉴于此,后勤负责人每日巡视现场,细化到每个抽屉、每个角落的点检。除了达到6S管理中库房的一般要求外,还在物品的摆放上,将医疗用品、医疗器械单独摆放,避免混乱和污染,对一次性医疗用品的存放时间进行规定,做到了取用方便、标识清楚、保障安全。如此,后勤部门的6S管理成为了全院的亮点。
医院以6S管理为基点,通过一年多的努力,使医院从物到人的整个面貌发生了彻底改变,也为企业医院开展管理创新工作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实践案例。6S管理的实施不仅为医院改良了环境设施基础,更由此助推了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

摘自【健康界】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0

关注

0

粉丝

221

主题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科进医疗安全知识库 ( 粤ICP备18035733号-1 )

GMT+8, 2024-11-14 12:22 , Processed in 0.050631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