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国家中医药局印发了《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试行)》《公立中医医院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试行)》(以下简称《评价指标》),供地方按照属地原则对辖区内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情况进行评价。现将指标主要内容及专家解读主要观点为大家整理如下。 《评价指标》的主要内容 党建引领。 通过评价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落实情况,确保发挥公立医院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促改革、保落实的领导作用。通过评价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情况和党建工作责任制落实情况,推动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断提升党员队伍建设质量,夯实党建工作责任,以党建引领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 能力提升。 通过评价专科能力、住院患者重点监测病种覆盖率、医疗质量指数等,引导公立医院持续提升医疗服务能力,不断改进医疗质量,补齐专业专科短板,构建优质高效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结构优化。通过评价手术结构和收支结构,推动公立医院发展方式从规模扩张转向提质增效,运行模式从粗放管理转向精细化管理,资源配置从注重物质要素转向更加注重人才技术要素,引导公立医院落实功能定位。 创新增效。通过评价智慧医院建设、科研经费、百元收入能耗占比、费用消耗指数,引导公立医院不断提升管理科学化、精细化、信息化水平,推进医学科技创新。。 文化聚力。通过评价满意度,进一步推动公立医院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就医需要,建立完善保护关心爱护医务人员长效机制。 此外,增加了体现中医医院特色的指标,有针对性地引导公立中医医院实现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 《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试行)》可前往国家卫健委网站进行下载,也可登陆中卫护研院官网http://zwini.org.cn 点击“资源专区”版块进行下载。 专家解读一(节选) 持续提升医疗服务能力 打造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核心竞争力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梁廷波) 医疗服务能力构成了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涵盖专科能力、医疗质量、重点病种、医疗效率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等,各指标内在逻辑互联互通,评价维度丰富,瞄准了公立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必须聚焦与持续“发力”的各个关键节点,具备良好的针对性、科学性与可操作性。 增强专科能力是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前提条件 “十四五”时期,国家进一步铺开重点专科建设,逐步补齐基层专科能力短板,重点提升肿瘤、神经、心血管、呼吸和感染等专科主要病种诊治水平。专科能力指数按疾病病种分类,将病种例数、四级手术占比、微创手术占比、平均住院日、次均费用等相关参数纳入专科能力考核体系,正确引导公立医院专科建设方向,推动专科技术水平、病种质控水平持续提升。 夯实医疗质量安全是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底线 守住医疗质量安全的底线,就是守住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抓住医疗质量安全的每一个要素,建立健全质量控制体系,始终看齐最高标准最高要求,才能真正让人民群众看病看的安心放心。 保障重大疾病救治需求是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任务 公立医院尤其是高水平医院应当始终聚焦并满足常见病多发病与各类急危重症救治需求。住院患者重点监测病种覆盖率实际上框定了公立医院的重点业务范畴,明确公立医院的运行轨道,公立医院必须坚持公益属性,在优化调整病种结构保障重大疾病救治需求上下功夫,发挥公立医院职责担当。 优化医疗服务效能是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抓手 重大疾病与急危重症诊疗技术能力评价要做到技术应用规范与效率的有机统一,不仅要能看病,看好病,也要减少不必要的诊疗时间消耗与资源消耗,确保有限的医疗资源满足更多患者高水平诊疗需求,实现看病就医“又好又快”。 重视青年医学人才培养是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 重视青年医生综合素质培养,拓展临床思维,锤炼临床技能,才能不断适应医学科技创新与医学理念变革的趋势,真正造就保障人民健康的新一代医学人才。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落实效果评价旨在强化公立医院作为“住培”基地的使命感与投入力度,真正使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成为每一位青年医生茁壮成长的必由之路。 专家解读二 (节选) 创新赋能公立医院提质增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樊嘉) 当前,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医疗健康服务需求持续快速增长。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加快提高医疗健康供给质量和服务效率,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要求,也是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提质增效的关键问题是创新 国家在体系创新层面已经做了很好的统筹安排,正在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在技术创新方面,用“每百名卫生技术人员科研项目经费”考察了公立医院的科研创新能力。在模式创新方面,用“智慧医院建设”考察了公立医院在智慧化时代的创新运营方法。在管理创新方面,用“费用消耗指数和万元收入能耗占比”考察了公立医院的创新管理结果。 创新引导提质增效的发展方向 推进智慧医院建设,通过模式创新提升服务质量。 从《指标体系》中对“智慧医院建设”指标的计算方法可以看出,面向医务人员的“智慧医疗”、面向患者的“智慧服务”和面向医院管理的“智慧管理”是智慧医院建设的核心,旨在引导公立医院加快应用信息技术,推进智慧医院建设标准化、规范化,形成线上线下一体、医疗机构间同质化的医疗服务模式。基于上述要求,建议智慧医院建设一是要聚焦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二是要聚焦优化医疗服务流程,三是要聚焦应用智慧管理手段,四是要聚焦医联体内同质化管理 争取科研投入,通过技术创新提升自主科技水平。 每百名卫生技术人员科研项目经费直接反映了医院科研创新能力和综合实力。争取医院科研项目经费,有助于完善研究基地与平台建设,促进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提升医院科研创新能力和综合实力。公立医院要强化自身对科技研发全方位保障,通过健全完善科研评价制度体系、加强研究体系与平台建设、着力培养多层次科技创新人才、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等措施,为科研人员创造良好科研创新环境。 推进精确化管理,通过管理创新提升运营效率。 费用消耗指数通过计算医院DRGs/DIP组患者住院例均费用与区域同DRG组例均费用的比值,衡量特定病组下医院内部管理效率在区域范围内的相对水平。在此基础上,将各DRGs/DIP组费用比值按医院病组结构进行加权平均,从而反映医院整体运营能力在区域范围内的相对水平,形成对医院运营管理水平的整体性评价。指标引导医院在保持合理的疾病DRGs/DIP分组基础上,持续提升病案首页内涵质量,通过主动分析同组疾病费用结构,比较发现医院改进和控制费用结构的方向,降低不合理不必要的费用,尤其侧重药品和耗材的费用降低,切实降低患者的疾病负担,提高诊疗效率,促进医院的高质量发展。 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特别是药品、耗材零加成政策在全国范围内的铺开,公立医院运营面临严峻调整,亟待加强医院内部管理,提高效率的同时降低运营成本,以保障医院良性运行。公立医院要建立成本核算模式支持的绩效考核体系,加强节能降耗,降低医院运营成本,有效提升医院运行管理效率,让有限的医疗资源发挥最大的效应。 专家解读三 (节选) 明确方向,优化结构 扎实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 (北京协和医院 张抒扬) 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涉及诸多方面内部改革,尤其是业务结构的优化调整,既是关键也是难点。本次发布的《评价指标》进一步明确了医院结构改革要点,在“结构优化”一级指标下设置了4个二级指标,分别从能力结构、收入结构、支出结构等方面明晰了医院的重点任务,对于提升医院技术能力、完善服务模式、探索管理创新,提升新效能,引领新趋势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提升医疗技术水平,持续优化 能力结构 。 在全国二级和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指标基础上,《评价指标》设定了对“三级和四级手术占比”的评价,考虑到不同医院的实际情况,特别是综合医院的医疗业务和患者需求,以推动服务能力整体提升。同时,《评价指标》继续关注微创手术等新技术开展,鼓励公立医院利用现代医疗器械和技术减轻患者病痛。 二是改进医疗服务模式,持续优化 收入结构 。 医疗收入结构不仅反映医院运营状况,也体现了医疗服务质量和医院管理水平。《评价指标》沿用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的“医疗服务收入占比”指标,并进一步强化目标导向,旨在加强内部运营管理。近年来,国家深入推进医改进程,取消药品和医用耗材加成,降低大型医用设备检查治疗价格,调整医务人员技术劳务项目价格,探索建立体现技术劳务价值的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推动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步入快车道。 三是完善薪酬分配体系,持续优化 支出结构 。 医务人员是医疗服务主体,薪酬分配关系医务人员的切身利益。人员经费占比评价的不仅是规模数量,更是结构质量。《评价指标》在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人员经费占比”指标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对“固定薪酬占比”的评价。公立医院要建立更加科学的薪酬分配体系,进一步突出保障功能,体现医务人员岗位价值、知识价值;同时不断完善绩效考核机制,突出工作业绩、实际贡献、服务质量等,鼓励探索创新。 公立医院应以此为契机,主动拥抱改革,提升服务能力,践行社会责任,为构建我国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新格局、维护人民健康贡献力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