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朋友圈

已有 828 人浏览分享

开启左侧

各类诊疗记录质量标准及考核标准

[复制链接]
828 0
本帖最后由 桃李 于 2022-11-7 10:01 编辑

各类诊疗记录质量标准及考核标准


一、处方质量标准及缺陷标准表


二、门诊逐日登记质量评分表

注:
1、所有检查扣分纳入当月质控考核中。
2、所有医生看门诊病人时均应书写门诊逐日登记,门诊逐日登记视为门诊病历管理,写完后交信息科保管,保存期限同传染病报告卡一样3年,随时备查。

三、各类辅助检查申请单和报告单填写质量和考核标准
(一)申请单的质量评价标准


(二)报告单的质量评价标准



(三)质量考核办法
1、医技科室接收申请单时首先审核申请单填写质量,有重要信息遗漏的及时联系申请医生补充完善。
2、每天进行申请单点评,凡有缺陷的示为不合格,当天和次日(24小时内)返科室整改并签名。不整改的交质控办处罚。
3、每月医务科、质控办不定期抽查各科室各种检查单、报告单填写质量。各科申请单、报告单合格率达100%。
4、每周行政查房时进行抽查,一份不合格,当月累计计算。

四、住院病历质量标准及考核标准
(一)住院病历书写评估标准




(二)病历质量控制标准
病历环节(运行)质量评估时,按评分标准找出书写中存在的缺陷和问题进行质控处罚。

五、病案首页填写规范及质量考核
病案首页是统计医疗工作质量的重要资料。于患者出院、转院治疗、自动出院或死亡后,由住院医师认真填写,经主治医师、质控医师和科主任复阅署名,再由护士组将全部病案整理完善后,交病案室保存。

(一)凡栏目中有“□”者,需要在“□”内填写适当数字。栏目中没有可填内容者,填写“—”。如联系人没有电话,在电话处填写“—”。

(二)医疗付款方式分为:1社会基本医疗保险;2公费医疗;3大病统筹;4商业保险;5自费医疗;6其他。应在“□”内填写相应阿拉伯数字。

(三)职业:须填写具体的工作类别,如:公务员、职员、医师、教师、记者、煤矿工人、农民等,不能笼统填写工人、干部、退休、其他等(不可把农民及小商贩者填为无职业者归入“其他”)。

(四)身份证号:除无身份证号或因其他特殊情况如急诊入院而无法采集者外,住院病人入院时由住院医师负责,如实填写身份证号。急诊抢救入院的病人由主管医师负责填写。

(五)工作单位及地址:指就诊时病人的工作单位及地址。若无工作单位,填写“—”。

(六)户口地址:按户口所在地填写。

(七)转科科别:如果超过一次以上的转科, 用“→”连接表示。

(八)实际住院天数:入院日与出院日只计算一天,例如:2001年6月12日入院,2001年6月15日出院,计住院天数为3天。

(九)门(急)诊诊断:指病人在住院前,由门(急)诊接诊医师在入院证上填写的门(急)诊诊断。

(十)入院时情况
1、危:指病人生命体征不平稳,直接威胁病人的生命,需立即进行抢救的。
2、急:指急性发病、慢性病急性发作,急性中毒和意外损伤,要立刻对病人和伤者明确诊断和治疗的病人。
3、一般:指除危、急情况以外的其它情况。

(十一)入院诊断:指病人住院后由主治医师首次查房所确定的诊断。

(十二)入院后确诊日期:指明确诊断的具体日期。

(十三)出院诊断:指病人出院时主治医师所做的最后诊断。
1、主要诊断:指本次医疗过程中对身体健康危害最大,花费医疗精力最多,住院时间最长的疾病,如冠心病有心肌梗塞急性发作,其主要诊断应为心肌梗塞,次要诊断为冠心病及其它系统疾病等内容。
产科的主要诊断是指产科的主要并发症或伴随疾病。
2、其它诊断:除主要诊断及医院感染名称(诊断)外的其他诊断。

(十四)医院感染名称:指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疾病名称,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己开始或入院时已存在的感染。当医院内感染成为主要治疗的疾病时,应将其列为主要诊断,同时在院内感染栏目中还要重复填写,但不必编码。医院感染的标准按《卫生部关于印发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的通知》(卫医发[2001]2号)执行。

(十五)病理诊断:指各种活检、细胞学检查及尸检的诊断。

(十六)损伤、中毒的外部原因:指造成损伤的外部原因及引起中毒的物质,如意外触电、房子着火、公路上汽车翻车、误服药物中毒。不可以笼统填写车祸、外伤等。

(十七)治愈:指疾病经治疗后,疾病症状消失,功能完全恢复。当疾病症状消失,但功能受到严重损害者,只计为好转,如:肝癌切除术,胃毕I型切除术。如果疾病症状消失,功能只受到轻微的损害,仍可以计为治愈,如:胃(息肉)病损切除术。

(十八)好转:指疾病经治疗后,疾病症状减轻,功能有所恢复。

(十九)未愈:指疾病经治疗后未见好转、(无变化)或恶化。

(二十)死亡:指住院病人的死亡,包括未办理住院手续而实际上己收容入院的死亡者。

(二十一)其他:包括入院后未进行治疗的、待今后治疗、正常分娩、住院检查或自动出院、转院以及因其他原因而离院的病人。

(二十二)疾病代码ICD-10:指国际疾病分类第十版:每一诊断包括主要、次要、并发症、院内感染均须按照国际诊断编码第10版的规定方式编码,由病室专职人员填写。

(二十三)药物过敏:须填写具体的药物名称,不得空项或填错。须用红笔注明。

(二十四)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二十五)HCV-Ab:丙型肝炎病毒抗体。

(二十六)HIV-Ab:获得性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

(二十七)输血反应:指输血后一切不适的临床表现。

(二十八)诊断符合情况:
1、符合:指主要诊断完全相符或基本符合(存在明显的相符或相似之处)。当所列主要诊断与相比较诊断的前三个之一相符时,计为符合。
2、不符合:指主要诊断与所比较的诊断的前三个不相符合。
3、不肯定:指疑诊或以症状、体征、检查发现代替诊断,因而无法做出判别的。
4、临床与病理:
病理诊断与出院诊断符合与否的标准如下:
(1)出院主要诊断为肿瘤,无论病理诊断为良、恶性,均视为符合。
(2)出院主要诊断为炎症,无论病理诊断是特异性或非特异性感染,均视为符合。
(3)病理诊断与临床前三诊断其中之一相符计为符合。
(4)指病理报告未作诊断结论,但其描述与出院诊断前三项诊断相关计为不肯定。

(二十九)抢救:指对具有生命危险(生命体征不平稳)病人的抢救,每一次抢救都要有特别记录和病程记录(包括抢救起始时间和抢救经过),无记录者不按抢救计算。抢救成功次数:如果病人有数次抢救,最后一次抢救失败而死亡,则前几次抢救计为抢救成功,最后一次为抢救失败。

(三十)医师签名
1、医师签名要能体现三级医师负责制。三级医师指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和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病历首页中“科主任”栏签名必须由科主任亲自签名。
2、进修医师:对于没有进修医师的医院病历首页可以不印刷或不填写。
3、编码员:指负责病历编目的分类人员。

(三十一)手术、操作编码:指ICD-9-CM3的编码。由病案室专职人员填写。

(三十二)手术、操作名称:指手术及非手术操作(包括:诊断及治疗性操作)名称。

(三十三)麻醉方式:如全麻、局麻、硬膜外麻醉等。

(三十四)切口愈合等级:
切口等级
愈合类别
解释
Ⅰ级切口Ⅰ/甲 无菌切口   切口愈合良好
Ⅰ级切口Ⅰ/乙 无菌切口   切口愈合欠佳
Ⅰ级切口Ⅰ/丙 无菌切口   切口化脓
Ⅱ级切口Ⅱ/甲 沾染切口   切口愈合良好
Ⅱ级切口Ⅱ/乙 沾染切口   切口愈合欠佳
Ⅱ级切口Ⅱ/丙 沾染切口   切口化脓
Ⅲ级切口Ⅲ/甲 感染切口   切口愈合良好
Ⅲ级切口Ⅲ/乙 感染切口   切口愈合欠佳
Ⅲ级切口Ⅲ/丙 感染切口   切口化脓

(三十五)随诊:指需要随诊的病历,由医师根据情况指定并指出随诊时间。

(三十六)示教病例:指有教学意义的病历,需要做特殊的索引以便医师查找使用。

(三十七)病历质量:由科室质控员负责审定,按医院评审标准填写。

(三十八)首页上的签名制度:各级医师应由各人分别亲自用正楷签署全名。病人出院后,24小时内(最长不超过三天)主治医师和科主任要完成检查全病历内容(包括各项特殊检查资料的回报)后签名的工作,标示病历已完成并归档,质控医师和科主任签首页后,对病历内容任何人不得随意更改。

(三十九)首页填写质量考核
1、入院处办理入院登记和电脑录入后,转抄住院号时一定确保准确、字迹清晰易辨认。
2、医生护士在病历中填写住院号和姓名时一定要确保准确。
3、护士站初次录入费用时,先复核患者病历及处方上的姓名及住院号与电脑中的是否相符,不相符的要确认后及时告知医生修改。
4、病人出院后24h,医护人员必须将病案内应有的资料搜集齐全,由主管医师将首页填写完整,由各科室主任对每天出院的病案进行审查。科室质控员要做好二级质控。   
5、病案室工作人员对每周回收的病案,在整理过程中发现首页填写不完整、重要信息不准确、有重要遗漏的,应立即通知主管医师,马上到病案室补填,确保每份病案首页的完整性。同时病案室负责终末质控,将各科存在的缺陷每月统计上报医务科和质控办,由医务科下发整改意见。
6、质控办、医务科要重视病案首页的质控工作,把病案首页质量纳入每月归档病历质量检查内容中,每份病案首页有一处缺陷(包括科主任审核签名)视为不合格。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0

关注

0

粉丝

148

主题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科进医疗安全知识库 ( 粤ICP备18035733号-1 )

GMT+8, 2025-2-6 07:04 , Processed in 0.046903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