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讯息平台在危急值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宓林晖袁骏毅尚诗上海市胸科医院信息中心引言 近年来,随着医院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危急值管理能力已成为衡量医院医疗质量水平的关键指标[1]。在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医疗质量管理办法》[2]和《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要点》[3]中,都对危急值传递的及时性和可追溯性提出了明确要求。目前大多数医院都已利用信息化手段对危急值上报进行管理,解决了传统人工登记易出错、难管控的问题,但部分医院仍存在传递过程中及时性不高、操作执行不便利等问题[4,5]。芮雪[6]的研究指出,面向移动终端的消息通讯模式有助于提升协同办公的工作效率。本研究以某三甲医院的危急值管理为例,依托标准化、规范化的智慧讯息平台优化医院危急值管理流程,以期加强信息传递的实时化和精准化。
1 医院危急值管理现状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危急值上报管控,使医技科室能够在第一时间将危急值结果报告给临床医护,对减少患者急救次数、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起到重要作用[7]。《三级医院评审标准(2020年版)》[8]及《电子病历系统功能应用水平分级评价方法及标准(试行)》[9]等都将危急值的信息化管理作为重点评审指标。某三甲医院于2012年制定并实施了危急值报告制度,2018年对危急值上报流程进行了信息化改造,通过对接危急值系统实现了医生及护士工作站的危急值弹窗提醒。危急值管理流程如图1所示。
虽然危急值上报已经实现了信息化管理,但在后期使用推广过程中,发现在操作执行层面上仍存在一些不足,影响整体流程的规范化管理,具体问题包括:(1)危急值复核平均时间较长,实验室区域大且仪器多,当危急值出现后,报告医生无法立刻发现进行复核,导致从最初出现到最终上报时间相对较长;(2)提醒方式单一,由于临床工作繁忙,医护人员在电脑前的时间有限,所以弹窗提醒方式存在接收延迟、通知不到责任人等问题;(3)反馈环节监管缺失,检验科电话确认处置结果效率低下,容易遗漏,无法真正实现全流程闭环管理。在“互联网+医疗”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医疗流程管理借助移动方式进行管控提醒,因此,利用手机等智能终端方便快捷的优势,对传统流程进行优化改造,打破危急值上报“最后一公里”显得尤为重要。
2 智慧讯息平台在“互联网+医疗”的背景下,面向移动终端的消息推送需求不断增加,涉及短信、微信、支付宝、钉钉等各类消息形式。为了满足医院不同业务场景下的消息交互需求,避免重复开发、接口无法兼容、管理运维困难等问题,本研究采用智慧讯息平台对接相关业务系统,通过平台统一的消息收发方案,实现个性化消息推送场景的快速接入,为医院业务流程优化提供技术支撑。
2.1 平台架构智慧讯息平台采用浏览器和服务器(Browse/Server,B/S)架构,后台采用SQL Server 2016作为存储数据库。平台遵循分层架构设计原则,分为应用层、接口层、服务层和数据层,系统架构如图2所示。
2.1.1 数据层利用医院服务总线整合院内各业务系统,如电子病历系统(Electronic Medical Record,EMR)、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aboratory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LIS)等,实现异构系统间的数据交互与共享,为平台的数据采集奠定坚实基础。
[url=][/url]图2 智慧讯息平台系统架构 [url=]下载原图[/url]
注:SDK为软件开发工具包;EMR为电子病历系统;CIS为临床信息系统;LIS为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RIS为放射科信息系统。
2.1.2 服务层分为消息处理中心、智能规则库和后台管理模块3个部分,消息处理中心负责消息的接收、存储和下发,它基于Rabbit MQ构建高可用的消息队列服务,保障平台的响应速度和负载能力。智能规则库可根据业务类型、应用场景灵活配置多样化的消息推送策略,实现不同消息推送需求的快速响应。后台管理模块支持多维度的消息推送情况统计、服务实时监控和异常报警等功能,方便技术人员实时评估平台运行状况,确保消息推送服务稳定运行。
2.1.3 接口层遵循规范化的消息集成标准,为第三方厂商提供统一的服务端软件开发工具包(Software Development Kit,SDK)和客户端SDK,既满足了不同业务场景下多样化的消息推送需求,也降低了前期接入及后期运维成本。
2.1.4 应用层支持IOS、Android平台下的多种主流移动应用,包括微信、短信、支付宝和其他APP等。
2.2 主要功能2.2.1 消息处理中心通过Rabbit MQ集群搭建及负载均衡策略部署,构建高可用的消息队列服务,实现消息的接收、存储和下发。为避免大批量推送任务导致系统阻塞,平台基于分布式任务调度模块,将大批量的推送任务化整为零、统一调度,确保业务高峰时消息的及时下发。同时,采用异步调用、异步监听等机制,进一步提升平台的消息收发吞吐量。
[url=][/url]图1 危急值管理流程 [url=]下载原图[/url]
2.2.2 智能规则库智能规则库提供了丰富的消息推送策略配置,包括推送渠道、推送对象、推送模式等,方便医院应对不同业务场景下的消息推送要求。它利用消息解析模块,获取消息类型、所在场景、接收终端等信息,动态匹配消息推送策略,投递给相应路由进行下发。同时,它也支持补发策略预创建,通过提前设置补发条件、补发通道,提升消息送达率。
2.2.3 后台管理模块在运营管理方面,通过对各类推送渠道的消息数据进行整合,提供多维度的消息统计报表,为推送效果评估提供数据支撑。在运行保障方面,从服务器资源、进程、应用级等层面对系统的运行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当发生资源不足、服务状态异常等情况时,主动推送报警信息至技术人员微信,以便及时发现系统故障,保障消息服务的不间断运行。
2.2.4 服务端SDK及客户端SDK。面向不同的业务系统和各类终端,基于规范化的消息集成标准,提供统一的服务端和客户端SDK,简化业务接入流程和系统对接复杂度,降低开发运维成本。另一方面,丰富的SDK能够支持短信、微信、通知栏及APP等多种推送形式,满足医院个性化的消息推送需求,覆盖危急值管理、不良事件上报、门诊导诊服务等多样化业务场景。
3 基于智慧讯息平台的危急值全程提醒服务依托智慧讯息平台,对危急值上报流程进行优化改造,以企业微信为载体,实现准确、及时的危急值上报全程消息提醒及反馈,为临床医护、医技及管理部门提供移动化、实时化的监管手段。
3.1 危急值预警当检测项目达到LIS设定的危急值阈值后,平台主动生成危急值预警信息,将患者信息、危急值项目、检测结果、检测仪器等通过微信推送给对应的报告医生,提醒其优先对危急值进行复检处理,以避免报告医生因工作繁忙而无法及时发现危急值的情况。
3.2 危急值上报检验科正式发布危急值报告后,平台会将报告消息即刻推送给患者的责任护士及医生,并对后续接收情况进行跟踪监测。医护人员可直接在手机端完成危急值接收确认,并且消息内含患者360链接,方便医生直接查看患者完整的诊疗情况,及时给出危急值处理意见。
3.3 危急值处置反馈医生处理完危急值并填写处理意见后,报告医生将收到该危急值处理反馈消息,并予以接收确认,至此危急值上报流程结束。平台对发布、上报、反馈各环节的处理人员、处理时间均有详细记录,为检验科及医务管理部门提供了实时监管、全程管控的技术手段。
4 资料与方法4.1 一般资料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3月使用原流程的220份住院患者的检验危急值报告作为对照组;选取2021年4月至2022年2月接入智慧讯息平台的220份住院患者的检验危急值报告作为实验组。每组入选的危急值报告均来自心内科、心外科、胸外科、呼吸内科4个科室,每个科室随机抽取55份危急值报告,检验项目包括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等69项临床生化检验项目,共涉及住院患者83例、检验科医生9名、临床医生37名、护士61名,两组样本在检验项目、所属科室、涉及患者、涉及医护等方面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纳入及排除标准[10]1)纳入统计期间已处理完成的住院患者检验危急值报告;(2)纳入护士及医生均已接收确认的危急值报告;(3)排除因为纠纷等干扰性因素,处理时间超过10 h的报告。
4.2 评价指标(1)危急值报告发布耗时:统计从危急值产生至报告发布所需时长。按照医院相关规定,报告医生需在危急值产生后5 min之内完成复检并发布报告。耗时越短,表明检验科响应迅速,危急值报告发布及时[11]。
(2)护士接收耗时:统计从危急值报告发布至护士接收提醒消息的所需时长。按照医院相关规定,护士需在发布后5 min之内完成接收,并通知责任医生。耗时越短,表明危急值报告传递效率高,护士核对确认及时[12]。
(3)医生接收耗时:统计从危急值报告发布至责任医生接收提醒消息的所需时长。按照医院相关规定,医生需在发布后15 min之内完成接收,并在必要时上报上级医生。耗时越短,表明危急值报告传递速度快,医生核对确认及时。
(4)处置结果反馈耗时:统计从责任医生处理意见填写完毕至报告医生接收确认反馈消息的所需时长。耗时越短,表明处置与反馈环节衔接紧密,闭环管理得到有效落实。
(5)上报全程耗时:统计从危急值产生至报告医生接收处置结果反馈消息的所需时长。耗时越短,表明危急值上报操作流程规范,处置响应及时。
4.3 统计学分析运用SPSS 24.0软件对样本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为分析对照组与实验组之间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5 智慧讯息平台应用效果5.1 使用情况2020年底危急值管理系统与智慧讯息平台完成对接,于2021年1月正式上线运行,在原有系统弹窗提醒的基础上,新增住院检验危急值发布、上报、处理等重点环节的微信消息提醒功能,提高危急值接收及处理的时效性。截至2022年3月,共发送微信消息27428条,其中面向检验医生13639条,面向临床医生6332条,面向护士7457条,发送情况如图3所示。由图3可知,2021年第一季度发送量较低,主要是由于上线初期危急值处置反馈功能仍不完善,导致医生使用率较低,检验科无法及时获取反馈情况。经系统优化调整后,该功能使用情况趋好,从2021年第二季度起发送量逐步稳定。
[url=][/url]图3 智慧讯息平台消息推送量 [url=]下载原图[/url]
5.2 应用效果5.2.1 两组危急值报告发布耗时比较通过智慧讯息平台监测危急值告警信号,及时推送危急值预警消息至报告医生微信的方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缩短危急值从产生、复检到发布的周转时间,有助于调动检验科医生的危急值警觉性和上报积极性。研究结果显示,4个科室实验组的耗时均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1。
表1 两组危急值报告发布耗时比较(n=220,±s,min)[url=]下载原图[/url]
[url=][/url]
5.2.2 两组护士接收耗时比较在危急值接收确认环节,实验组中4个科室的护士接收耗时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表明护士对于通过微信接收危急值报告的方式接受度较高、依从性较好,在响应速度方面明显优于以往电脑弹窗提醒的方式,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2。
表2 两组护士接收耗时比较(n=220,±s,min)[url=]下载原图[/url]
[url=][/url]
5.2.3 两组医生接收耗时比较研究结果显示,呼吸内科、心内科实验组医生接收危急值报告的耗时相较对照组有所降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58、6.133,P<0.001),而胸外科、心外科医生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接收耗时无显著差异(t=1.927、1.950,P>0.05),见表3。由此可见,危急值通知提醒对医生的接收及时性并未产生明显影响,医生出门诊、会诊等工作繁忙,尤其外科医生经常因手术而无法及时接收危急值。
表3 两组医生接收耗时比较(n=220,±s,min)[url=]下载原图[/url]
[url=][/url]
5.2.4 两组处置结果反馈耗时比较本研究依托平台建立主动反馈机制,与病历系统联动,医生处理意见填写完成后,立即向检验科医生推送反馈提醒,如有异议双方可以在线沟通。该模式有助于检验科医生及时了解危急值报告的进展,有效保障危急值报告处置结果反馈的时效性。研究结果显示,4个科室实验组医生的反馈结果耗时显著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4。
表4 两组处置结果反馈耗时比较(n=220,±s,min)[url=]下载原图[/url]
[url=][/url]
5.2.5 两组上报全程耗时比较本研究通过对接智慧讯息平台,实现危急值的移动化、实时化管理,使危急值传递的及时性得到明显提升。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的4个科室的上报全程耗时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见表5。
表5 两组上报全程耗时比较(n=220,±s,h)[url=]下载原图[/url]
[url=][/url]
6 讨论与结论目前国内大部分医疗机构都已实现了危急值上报流程的信息化管理,但在通知临床危急值报告的方式上,主要以电脑端的弹窗提醒方式为主。黄国庆等[13]将超声系统与电子病历系统对接,利用电脑弹窗提醒的方式通知临床危急值信息。赵晶等[14]对重症监护系统进行改造,增加了系统弹窗和声音告警2种危急值提醒方式。梁坚坚等[15]通过连接心电系统、电子病历系统和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心电危急值在医生工作站中的弹框提醒。在“互联网+医疗”的大背景下,有些医院也探索了危急值在移动医疗领域的应用实践,但局限于面向医护和患者的危急值报告提醒,缺乏面向危急值上报全流程的实时消息提醒。李笠等[16]向门诊患者推送危急值预警报告,提高了门诊患者危急值通知的及时性。杨佳芳等[17]建立医政APP,使临床医护可以通过手机查看危急值提醒。刘芳[18]利用危急值综合信息干预系统,在危急值报告发布后向医护推送短信,提醒其确认处理危急值。
本研究依托智慧讯息平台赋能传统危急值管理流程,以企业微信为载体,针对危急值报告预警、上报、反馈等关键节点建立定制化的微信全程提醒服务,形成了监控实时化、管理精准化的危急值上报体系。面向检验人员,通过危急值预警提升检验科内部的危急值处理效率;建立处置结果反馈提醒机制,确保每例危重患者都能得到及时治疗,形成完整的危急值闭环管理。面向临床医护,在危急值报告发布后,第一时间推送提醒至其微信,即使医护人员不在电脑旁,也能快速获取危急值报告,掌握患者最新病情。因此,在危急值管理中应用智慧讯息平台,有助于促进临床规范落实危急值报告制度,减少医疗纠纷及不良事件产生,提升医疗质量管理水平[19,20],对于其他医院的危急值管理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和推广意义。
然而,在运行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不足和局限:(1)危急值处置记录仍在电脑端医生工作站中完成,不便于临床实际操作,易产生记录超时等问题;(2)目前危急值全程提醒仅包含住院流程,门急诊流程尚未纳入其中。后续将针对上述问题进行优化,在手机端实现危急值处置意见记录,并扩大应用范围,增加门急诊危急值上报全程提醒。智慧讯息平台使得医院多样化业务场景的消息交互需求得以快速实现,驱动了医院智慧化、智能化的服务建设,未来诊后随访、互联网就诊引导等业务将陆续纳入平台服务范围,为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模式提供技术支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