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李泉 于 2023-8-25 08:27 编辑
自2020年《三级医院评审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发布以来,医院评审已向日常监测、客观指标、现场检查以及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向转变,成为推动医院加强内涵建设、完善和落实医院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水平和保障医疗质量安全的重要抓手。在2022年12月15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了《三级医院评审标准(2022年版)》及实施细则,在保持《标准》主体框架和内容不变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新式”的修订。
在走访多家正在进行三级医院等级评审准备的医院后,我们发现医院在第二部分监测数据和第三部分现场检查时都会有以下三个共性的数据问题。
(一)数据获取对于信息化系统建设依赖较大由于指标数据需要来自医院业务系统积累的数据,在医院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医院多个业务系统之间“信息孤岛”问题频发,系统之间无法互联互通,导致数据无法集中管理。不同系统的数据标准不统一,增加了数据处理难度。近年来,在“以评促建”的指导方针下,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步伐正在加快,由大数据中心支撑的医院数据体系建设也在不断完善。
(二)手工数据填报工作,耗时费力,工作量较大 三级医院等级评审所覆盖的指标种类繁多,数据来源广泛,部分数据存档在“纸质文档”上,这就意味着需要依靠大量的手工填报,后期针对数据的人工核对工作尤为艰巨。对于临床医务人员而言,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才能按要求完成数据的填报,再加上填报的过程往往也需要不同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和协作,沟通成本很高;亟需利用有效的工具,尤其是借助人工智能、信息化等手段来进一步提升数据整合、上报、核查的效率。
(三)评审指标统计口径“理解”不一致 三级医院等级评审指标的定义与传统BI类指标不同,由于涉及疾病诊疗流程和医学知识,所以指标定义比较复杂,对于指标的理解就存在“千人千面”的情况,不同医务人员对指标理解存在偏差,导致同一指标数据统计范围和方法不一致,这会直接影响指标统计的准确性;其中,部分统计指标还需要跨部门协作,统计的难度也会增加。
智能化系统该怎么选? 在走访医院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少医院在进行三级医院等级评审的准备过程中采用了自动化指标数据采集,希望通过这样的方法来解决数据采集的问题,但事与愿违,自动化采集指标很难有效保证数据的准确性。比如:编码缺失、病历结构不完整等问题,就会导致自动统计的质量指标数据出现偏差。对于医院来说,需要建立一套真正符合医院自身情况的指标数据的验证体系和制度,并与智能化系统有机地结合,形成“合力”,才是破局之道。
(一)推进医院信息系统融合,提高信息化标准化程度高质量数据在三级医院等级评审过程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数据是医院等级评审的基础,而高质量数据可以确保数据的规范性、完整性、准确性、一致性、时效性、可访问性。在评审过程中,医院需要提供各种数据,包括病历记录、医疗费用、医疗质量指标等。通过建立高质量数据中心能够进一步保证这些数据的可靠性和可信度;同时在标准数据之上构建评审数据仓库,实现数据集中管理。例如:通过在建立全院数据的数据湖基础上,建设评审数据相关的数据仓库,使用ETL工具对各业务系统数据进行抽取、转换和加载,实现对评审所需数据的集中存储和管理;为医院评审提供可靠的依据,更有效地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
(二)建立自动提取指标,减轻填报工作量通过对评审数据的集中管理,可以采用参数配置使各项指标自动获取源数据,极大地减轻手工填报工作量。另外与传统BI报表不同的是,前者更多的是用于医疗效率指标分析,例如:平均住院日、总费用等。而能够满足三级医院等级评审新《标准》数据监测要求的系统,则需要支撑更多医疗质量指标提取和指标横向、纵向分析,从而真正实现基于数据的可持续性改进常态化管理。
(三)重视指标解读,建立校验标准流程,成立专项工作组医院可以将信息人员和临床专家组成专项工作组,并制作各项指标的标准解读材料,既方便信息人员调整系统设置,也便于后续人员的统一培训,确保全院对评审指标的理解一致。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对于系统自动采集的评审指标,同时建立数据质量监控机制,从系统的功能层面上进一步提供数据溯源核查,这样就能够结合医院的标准化机制及时发现系统漏录、误录情况,并进行核查。最后,进行抽样人工核对,核查自动统计的质量指标准确性。
综上所述,新版等级评审基础之下无疑是对医院的管理、信息化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以评促建”的思想也指导着医院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在组织流程和信息化系统两方面创新,才能有效解决数据和资料准备中的困难,确保评审工作顺利开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