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病患者施行非心脏手术,麻醉处理经常比心脏手术麻醉更难处理,因为心脏手术一般术前准备比较充分,并且术后纠正了心血管病变,循环功能可获改善,有利于术后恢复。非心脏手术不仅未纠正心血管病变,需要手术的疾病本身及手术、麻醉、术后并发症和康复等还可加重循环负担,进一步损害心功能。因此,心脏病患者施行非心脏手术,麻醉和手术的并发症及死亡率可显著高于无心脏病者。麻醉和手术的危险性及结局,不仅取决于心脏病变本身的性质、程度和心功能状态,而且还取决于非心脏病变对呼吸、循环和肝肾功能的影响,手术创伤的大小,麻醉和手术者的技术水平,术中、术后监测条件,以及对出现各种异常情况及时判断和处理能力。 麻醉原则 无论先天性或后天性心脏病,麻醉时首先应该避免心肌缺氧,保持心肌氧供/氧需的平衡。在明确上述关系的基础上,麻醉实施时应特别注意以下问题:①心动过速不仅增加心肌氧需要,且会使心肌氧供减少,对有病变心脏甚为不利,应力求预防和积极针对病因处理;②避免心律失常,心律失常可使心排血量降低,并使心肌氧需增加;③保持适当的前负荷是维持血流动力学和血压稳定的基础。血压显著的升高或下降均应避免。因此,升压药与降压药的应用要及时,并注意适应证和用法用量;④避免缺氧和二氧化碳蓄积,或PaCO2长时间低于4kPa;⑤及时纠正电解质和酸碱紊乱;⑥避免输血、输液过多引起心脏前负荷增加造成氧供需失衡和肺间质体液潴留过多影响气体交换,同时也要防止输血、输液不足造成低循环动力;⑦加强监测,及早处理循环功能不全的先兆和各种并发症;⑧尽可能缩短手术时间并减少手术创伤。心脏病患者手术麻醉选择应依据手术部位、类型、手术大小及对血流动力学影响等全面考虑。不论选用何种麻醉方式虽不会影响患者结局,但均应达到:①镇痛完善,建议贯彻多模式镇痛、预防性镇痛和个体化镇痛的理念;②不明显影响心血管系统的代偿能力;③对心肌收缩力无明显的抑制;④保持循环稳定,各重要脏器,如心、肺、脑、肝、肾的血流量不低于正常生理限度;⑤不促使心律失常和增加心肌氧耗量。 方法选择 01 局部麻醉-神经阻滞:适合上述要求的局部麻醉-神经阻滞,一般仅能完成体表和四肢手术。实施过程中注意局部麻醉药(局麻药)的用量和用法,局麻药中加入肾上腺素可使局麻药安全性增加,但应避免逾量而引起心动过速。 02 椎管内麻醉:心脏病患者施行非心脏手术,椎管内麻醉是否优于全身麻醉一直有争论。骶管阻滞对血流动力学无显著影响,阻滞完全可适应肛门、会阴区手术和膀胱镜检查等。蛛网膜下腔阻滞,若阻滞平面控制欠妥,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大,会引起血压急剧下降,用于心脏病患者有一定危险,因此仅适用于会阴、肛门、下肢或部分下腹部手术,且平面必须严格控制。近年来,单侧蛛网膜下腔阻滞因对循环呼吸影响更小,在下肢手术中的应用引起重视和广泛推荐。连续硬膜外麻醉可分次小量经导管注入局麻药液,阻滞范围可以适当控制,对血压影响也较缓和,只要患者心功能良好,即使是上腹部手术也可选用。 03 全身麻醉:心脏病患者施行非心脏手术,全身麻醉是经常采用的麻醉方法。对病情严重、心功能储备差、手术复杂、术中会引起显著的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及预计手术时间冗长的患者均主张采用气管插管下全身麻醉,可维持呼吸道畅通,有效地给氧和通气,术中遇有意外事件发生,抢救复苏均较方便。 04 联合麻醉:在硬膜外阻滞基础上加用全身麻醉而形成的联合麻醉在欧洲普遍用于上腹部手术、大血管手术和胸科手术。由于此种联合麻醉技术会增加手术期间处理的复杂性,因此要求麻醉工作者有一定的技术与经验。心脏病患者施行胸腹部手术,包括胸腹主动脉瘤手术,采用联合麻醉只要配合恰当,用药合理,并注意容量调整,确有优点可取。对缓和术中应激反应,稳定心率和血流动力学有益,麻醉操作并不困难,术后且可保留硬膜外导管供术后镇痛,可降低危重患者术后呼吸和循环系统并发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