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有无大出血、MINS或脓毒症时,患者结局与并发症的关系 结论:
本研究确定了8个非心脏手术患者术后30d内死亡的并发症,其中的大出血、非心脏手术后的心肌损伤、脓毒症可解释44.9%的死亡。鉴于接受非心脏手术的成年患者中99.3%的死亡发生于术后,改善术后监测及护理有望降低患者死亡风险。及早发现、预测和治疗应是降低患者围术期死亡的重点。 本指南与现有指南的区别
只有经过合理的统计分析,数据才会形成一种观点或判断,将模糊的临床感觉或印象形成一个个实在的结果。来自VISION研究的这一大型队列分析,就具备这样“迷人”的特点。随本文刊发的评论,也为该研究基于描述和分析的结果而“点赞”,称赞该研究所得结果为临床医疗实践和决策提供了极为重要的信息,对医院管理部门、临床医师和研究者都很有意义。例如,患者在出院后死亡很普遍,占所有死亡的29.4%。与死亡率独立相关且归因最高的3种围手术期并发症为大出血、MINS和脓毒症。发生大出血的中位时间是手术当天,发生MINS的中位时间是术后1d,发生脓毒症的中位时间是术后6d。
根据本研究结果,≥45岁接受非心脏手术的患者中,有1.8%的患者在手术后30d内死亡。以此推算,每年有1亿名45岁以上成年人接受非心脏手术,则每年约有180万成年人在非心脏手术后30d内死亡。简言之,围手术期死亡仍是一个重大的全球健康问题。在过去的100年中,麻醉相关死亡率降低100倍。术中死亡率的降低很大程度上归因于手术期间各类电子监护设备的使用(如频繁测量血压、连续脉搏血氧饱和度和心电图),麻醉过程中医师的警觉意识等。
但在术后环境中,大多患者会在原病房接受监测等术后护理。术后患者通常接受可以掩盖某些并发症症状(例如胸痛)的镇痛药时,通常每4至8h才接受一次生命体征监测。而在出院后,大多数患者仅在3到4周的随访时接受监测。这些都可能是医护人员无法尽早识别危及患者预后的并发症。因此,加强术后监测,运用远程自动化监控技术等,可能对即将发生的并发症的早期迹象进行响应,从而改善预后,但需前瞻性研究予以评估。 (编译 苏畅 评述 薄禄龙) 原始文献:Vascular Events in Noncardiac Surgery Patients Cohort Evaluation (VISION) Study Investigators, Spence J, LeManach Y,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complications and death within 30 days after noncardiac surgery. CMAJ. 2019;191(30):E830‐E837. doi:10.1503/cmaj.19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