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朋友圈

已有 743 人浏览分享

开启左侧

盘点,2021年发布的医疗质控指标及目标

[复制链接]
743 0
科学的质量指标是医疗质量评价的关键,对加强医疗质量精细化管理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国家卫健委陆续印发了呼吸内科、神经系统疾病等专业质控指标,指导医院做好医疗质量的评价、分析与改进。那么,今年以来,国家卫健委又新发布了哪些重要的医疗质量指标?涉及医院的哪些专业/专科?对医疗管理又提出了哪些要求?CDSreport为您盘点。


“2021年版”质控指标汇总 :5个专业、51个病种……


  • 《病案管理质量控制指标(2021年版)》(五大类27条指标)


1月21日,国家卫健委印发《病案管理质量控制指标(2021年版)》,通过制定5大类27条病案质控,把病案管理上升到“新高度”,引导各医疗机构进行标准化的病案管理,从而提升病案内涵质量。
概括而言,新版病案管理指标不仅涵盖门诊、住院病案的规范书写,也覆盖管理各个环节,将促使医院更加注重病案全过程管理,及医疗行为的可追溯性分析,并从数据记录源头去抓好病历书写质量。
1.png
  • 《心血管系统疾病相关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21年版)》(11个专业105项指标)


2月18日,国家卫健委印发《心血管系统疾病相关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21年版)》,针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心房颤动等11个心血管系统疾病专业制定了105项指标,进一步推动以病种(技术)为核心的质控工作。

2.png

根据国家同时发布的文件解读,该指标的遴选制定主要体现科学性、规范性、可操作性,明确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充分利用相关指标开展质量管理工作,做好相关指标信息的上报工作。另外,由于这些指标主要与医疗活动过程的诊疗行为相关,医院落实指标管理要克服缺乏过程监管的薄弱环节,加强对临床诊疗行为的事中监控。
  • 《2021年国家医疗质量安全改进目标》(十大目标)


2月20日,国家卫健委发布《2021年国家医疗质量安全改进目标》及相关解读,针对当前医疗质量安全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首次从国家层面提出年度医疗质量安全改进10大目标,为医院2021年医疗质量管理工作划了重点,并制定了实现年度目标的核心策略。
年度十大目标虽为首次发布,但里面的各项指标在医疗质量相关政策中已有“露面”,主要涵盖心脑血管和肿瘤性疾病等重大疾病领域、病案质量和医院获得性事件等医疗管理领域、以及静脉输液率等问题比较突出的诊疗行为领域等3个方面。通过采集相关指标变化趋势数据,评价医院目标改进情况。强调多部门、多学科的有效协同。
3.png
  • 《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指标汇编(3.0版)》(15个专业、19项医疗技术等)


采用科学、统一的质量指标进行质量评价可规范临床诊疗行为,促进各医疗机构之间的医疗服务标准化、同质化。为此,国家卫生行政管理部门不断充实完善我国医疗质控指标体系,并将其汇编成册,供医院参考、使用。
今年4月,国家卫健委医管所发布的《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指标汇编(3.0版)》一书,涵盖了单病种质量监测信息项(2020年版)、15个专业/专科、19项医疗技术等,较《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指标汇编(2.0版)》主要增加了2021年发布的病案管理及心血管系统疾病相关专业医疗质控指标。
4.png
  • 《抗肿瘤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管理指标(2021年版)》(6大类15项指标)


6月28日,国家卫健委发布《抗肿瘤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管理指标(2021年版)》,通过制定6大类15项细分指标,并给出具体的计算公式与说明,为医院抗肿瘤药物的合理应用管理作出规范指引。
总的来说,15项指标不仅是对临床用药行为的管理,还涉及到肿瘤药师等医疗角色,体现抗肿瘤药物使用全过程的关键环节,以及药物规范、经济学、安全性,使医院落实相关指标管理极具挑战性。对此,国家明确医疗机构应当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的全过程管理,促进合理应用。
5.png
其他与医疗质量管理相关的政策文件:
6.png
医院管理工作面临挑战:人员少、任务重、缺监管
医疗质量管理工作涉及范围广、内容多、事项繁杂,在国家持续出台的政策下,医院管理部门任务进一步加重,同时面临着人员配置不足、管理效率低下等挑战,增加了医疗质控指标落实与监管的难度。
人员配置不足、缺乏系统管理知识
一项调查研究显示:某省省属22家公立医院管理人员的配置,2017年综合医院管理人员占综合医院总人数的4.68%,专科医院管理人员占总人数的5.15%,与2015年相比均有所下降。根据该省公立医院机构编制标准,管理人员和工勤技能人员应占总编制的15%,表明现有管理人员数量相对短缺。且面临着流失率高、职称结构有待完善(无职称管理人员占27.31%)等问题。
此外,管理人员“重使用、轻培养”现象较突出,超过50%的中高层管理人员未系统接受医院管理教育,在实际工作中以经验管理为主,缺乏系统的管理知识和有效的管理办法。
存在不同程度的工作倦怠
医务管理人员承担着越来越重的任务,是保证医疗管理工作有序开展的群体,也是工作倦怠高发群体。根据一项调查研究显示,某省10家公立医院的医务管理人员,56.4%存在不同程度的工作倦怠,主要原因在于较高的工作要求、过多的工作任务等引发焦虑,导致睡眠质量下降等。建议医院采取相应政策降低工作倦怠发生水平,确保日常工作质量。
过程监管缺位
医院传统质量控制模式依靠抽查出院病案进行质量评价,缺乏医疗活动过程环节的监管,容易导致临床诊疗中出现的质量缺陷无法及时纠正,难以影响医疗质量内涵部分。且存在投入高、效率低、误差大的缺陷,难以形成常态化、全程化的质量监管。
“法”:强化信息化支撑作用
在国家不断完善质控指标体系的现状下,用指标评价、用数据说话是大势所趋,传统医疗管理模式已难以胜任新医改形势下的管理任务。为此,国家多次强调信息化手段对医院管理的支撑作用,并通过构建智慧医疗、智慧服务、智慧管理“三位一体”的智慧医院建设标准体系,引导医院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医院管理中的重要作用,运用信息技术加强对医疗质控指标的监管、分析、统计,以将规范落到实处。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0

关注

1

粉丝

168

主题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科进医疗安全知识库 ( 粤ICP备18035733号-1 )

GMT+8, 2024-9-20 11:42 , Processed in 0.053268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