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应用于超声危急值效果如何? 或者说,它的应用价值在哪? 让我们从数据出发共同探讨。
什么是超声危急值? 临床上把超声监测的某项指标发生异常可能致使患者的生命安全面临威胁和一系列严重后果的事件称为超声“危急值”事件。监测范围包括腹腔实质脏器、胎盘子宫、静脉血管、心脏组织等。 危急值出现后,值班护士应立即上报给临床医师,由临床医师作出干预或治疗的指示,落实危急值上报制度能够掌握最佳治疗时机、挽救患者生命、预防严重后果发生,在特检科和内科患者的监护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管理环节。 超声危急值管理属于质量控制管理的特殊应用情况,通过对重要质控指标,即危急值指标进行监测和管理来预防严重后果、减少急救次数、保障患者安全。 然而,传统的危急值管理多为人工管理,一直面临着任务繁重、人力不足、工作效率低下的困难,经常出现滞后上报、漏报情况,耽误最佳治疗时机。
资 料 选取杭州市职业病防治院及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8~2020年超声科出现超声危急值报告事件20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组119位患者共出现130次危急值事件,对照组85位出现115次危急值事件。 方 法 1.主要检测项目 ①出现动脉瘤,主要检测位置胸腹主动脉、夹层动脉。②严重的快速性心律失常,包括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室颤、各种类型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合并心室预激。③出现心肌损伤、心脏功能下降,超声监测项目包括左室射血分数、心包积液、血栓形成。④严重电解质紊乱的表现。 2.对照组给予超声危急值检测常规管理,每日对患者超声检测、危急值判断。 实施步骤:当检测结果出现上述异常后,由值班护士按规定填写超声危急值登记表并进行上报,时间应少于5min。首先由特检科医师的超声结果,无误后,通知主治医师制定干预治疗方案并及时反馈,护士按照要求给予干预,对于情况严重者进行急救或转院,由安全管理人员、护士长进行随机抽查。
3.观察组采取信息化精准管理模式 实施步骤:
①建立危急值信息管理小组,由护士长、安全管理员和信息技术员组成,回顾性分析近10年的超声危急值事件的处理过程和结果,对超声科医师、临床医师和药剂科医师和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收集危急值假阳性报告事件、漏报事件和医疗事故纠纷事件,运用鱼骨图等工具分析管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原因,探讨相关整改措施,制定新的管理制度。②引入报警装置,设置13项危急值内容和上下极值边界,当超声监测出现危急值后能实时引发警报,生成危急值报告,并通知值班护士及时上报和超声科医师复核结果。若超过5min未能上报或完成复核,触发偏差警报,生成偏差报告,由安全管理员上报至护士长,记录偏差事件当事人、未能按规定上报的原因等。上报后,若在30min未能得到临床医师反馈或接到患者投诉和纠纷信息,触发处置不良报告,由护士长亲自通过电话联系药剂师、超声科医师和临床医师,调查原因。③利用计算机技术建立危急值信息数据库,将生成的超声影像资料和数据、危急值记录、偏差记录、纠纷记录和处置信息以电子档案形式归档至数据库中,与患者电子病历一一对应,可用于调阅管理和检查回溯。④每周例会总结,总结危急值随访、上报、处理问题,针对偏差事件、处置不良事件探讨相应的整改措施并生成报告一同归档至数据库。
两组患者的危急值上报管理效果比较
结果显示,观察组危急值上报报告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漏报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两组患者的急救率与随访率比较
结果显示,观察组急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随访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见表2。
两组患者的纠纷率与满意度比较
结果显示,观察组医患纠纷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见表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完善,患者的健康意识、维权意识、法律意识不断增强,特别是危重症患者,时刻具有突发事件和病情变化的风险、面临生命安全的隐患,对于此类患者应给予精密的监护+及时正确的处置,否则会耽误救治时机、造成严重后果、引发医疗纠纷。 危急值是目前医疗机构对高危患者的重要监测项目,也是医院管理的核心内容,超声危急值本质上是预警阈值,危急值出现后表明患者病情处于异常状态或即将发病状态,若能抓住时机给予适当的干预和治疗措施,则有可能使患者恢复正常状态、预防并发症、提高急救成功率。
超声危急值的管理需要精准性,长期以来人工管理的弊端主要在于: ①人工管理采取手动记录方式,不仅消耗人力资源、工作效率低下,还容易出现漏记、错记情况,影响后续的追踪和回溯管理。 ②传统制度中对于危急值的上报时间有明确规定,即5min内上报,但当值班人员工作繁忙时,不能给予提醒,导致漏报、耽误急救、引发医疗纠纷。 ③人工管理对于危急值界限不够明确,容易出现人为错误,如主观判断未超过临界值或主观判断出现危急值,其中多由于值班人员过于谨慎上报假阳性危急值,即将普通值当作危急值处理,浪费人力和时间、降低工作效率。 ④人工管理通过电话上报危急值事件,有时联系不到超声科医师和临床医师,导致不能及时干预和处置。 总之,上述问题都体现了人工管理在管理精准性和工作效率方面的欠缺。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电子信息化管理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医疗管理中。 这种管理模式是以电子档案替代纸质档案,将电子档案整合至数据库体系中,通过从数据库中调取信息实现危急值事件的回溯和追踪控制、持续性改进,本质上是一种质量控制管理理念。
研究表明,信息化管理在超声危急值管理中具有如下不可替代的优点: ①建立了数据库管理体系和电子操作界面,一方面值班人员仅需填写重要信息变可自动生成记录,节约了工作效率。另一方面电子档案可长期贮存在数据库中,有利于后续的追溯检查。 ②信息化管理模式设置了警报模式,在危急值界限值、上报时间、反馈时间超越规定范围后立即给予声控预警,并在处置不当发生后生成偏差报告,充分调动了值班人员、超声科医师和临床医师的警觉性和积极性,实现精准化预警管理。
③运用信息技术实现持续改进,如鱼骨图对偏差事件的原因进行分析,并落实整改措施,生成偏差追踪及整改情况报告,减少了处置不当事件的漏报以及可能造成的医疗纠纷,实现持续性质量改进。 综上,将信息化技术应用于超声危急值报告精准管理中,有助于规范危急值管理流程、保障患者医疗安全、提高工作效率、改善医患关系,也具有良好可行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