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使用前预防控制
(1)医学装备准入制度。提高医学装备的购入论证水平,加强资质审查力度等以提高医学装备的准入门槛,应充分利用国家医疗器械质量公告、医疗器械不良事件信息通报等社会资信平台,确保选用的是流通规范、生产合格、质量可靠、时效性强的医学装备,从而从源头上减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发生的机率。
(2)健全验收与质量检测制度。完善的医学装备验收制度是确保引进设备安全使用的关键环节,是准入管理工作的延伸。医学装备质控部门和专职质量管理技术工程师负责医学装备的验收,保证所购医疗器械品牌规格合格、数量准确,并对其性能指标进行检测,确保相关质量和技术指标等符合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要求。
(3)运行条件和环境。医学装备的运行环境必须符合相关标准和要求。不仅要有安全的存放处所,而且房屋的水、电、温度、湿度、通风、光照等条件都要符合要求,更重要的是对涉及如放射、电磁、微波和有毒气体的装备,必须建立符合国家标准和规范的环境防护设施,防止因环境和条件不当引发不良事件的发生。
(4)消毒灭菌管理。对需消毒灭菌的医学装备或附件应按国家《医院感染管理规范》、《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监督管理办法》等规范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并采取适当的灭菌方法。对有灭菌有效期和保质期的医学装备或附件须在有效期内使用,这是医疗安全的基本保证。
(5)强化应用和操作。医院应建立医学装备应用与使用培训及技能考核制度,与医学装备相关医师、操作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等,必须接受岗位培训,业务能力考评合格后方可上岗操作。同时开展继续教育,不断提高工作人员医学装备临床应用和操作技术水平。
2.3使用中监测管理
(1)加强医务人员对医学装备不良事件监测的认知度。我国医学装备不良事件监测工作仍处在初级阶段,很多工作人员对装备质量管理认知度低。开展全员不良事件和装备质量管理知识宣教,可使广大医护人员深刻理解质量控制工作的意义,并掌握各自岗位环节中质量控制要点和技术方法,促使医院医学装备不良事件监测和控制水平更上一层楼[6]。
(2)健全不良事件监测办法。参照我国《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管理办法》,结合医院实际制定《医院治疗装备不良事件监测和报告制度》,对医疗装备不良事件进行收集、分析、评价、反馈,保证各环节的工作规范和技术标准统一,提高对不良事件的预警能力、存在问题的分析能力和潜在后果的控制能力。
(3)医学装备质量安全管理。加强医学工程队伍建设,定限计量和校验,及时做好故障维修,并按期保养维护,确保医学装备的安全运行,保障临床诊断治疗的质量水平。①维修后性能指标检测。设备出现故障经过维修后,安全性能和技术指标需要进行专门的计量和校正,才能保证技术质量合格性。 完善装备维修后质量检测环节是弥补医学装备质量管理薄弱环节的重要举措;②在用医学装备的定期合格校验。定期检测是对医疗设备进行维护、保养以及理化性能等的测试验证,其目的是保证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安全性和准确性。这一活动包括政府主管部门强检和医院组织的再评价,两种平行的管理方法[7]。
2.4使用后追踪和评价 医学装备不良事件可能发生在器械使用过程中或使用后,对于使用后的医学装备尤其是植入性器械,对某些患者来说可能是终审使用,但因有效信息不足,无法全面了解产品使用后的不良事件,因此需要检测—追踪管理,追踪内容应包含患者和装备两方面的有效信息。建立医学装备运价质量评价体系可实现装备质量管理水平的提升。由于不同类别的设备,其运行方式、安全性、可靠性和精确度参数等存在差别,因此对医学装备的运行质量评价必须是全面和客观的,且贯穿于医学装备的整个使用过程。医学装备运价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主要着眼于以下两个贡献:(1)医学装备质量控制过程和结果资讯。可为医疗机构的固定资产成本控制和管理提供重要参考依据;(2)医学装备质量中的技术认定、质量评价和控制机制等不断完善,可为医学装备上市后的监督管理提供科学依据,能促使临床医学装备的合理使用,指导医学装备新产品的开发和促进医疗装备产业的健康发展。
3实践与讨论
针对实际情况,陕西省人民医院制定了完善的《陕西省人民医院医疗器材管理办法》,设立了专门的医疗器材管理机构,并制定了医疗器材的采购原则、招标程序,以及实施采购监督、专家库管理、设备使用管理等严格的管理制度,同时建立了医学装备不良事件监测制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设备管理科组建了医学装备质量控制小组,并由专人负责医学装备不良事件,医学装备不良事件管理的基本流程见图1。
图1医学装备不良事件管理的基本流程图虽然国内已经建立了初步的医学装备不良事件监测和医学装备质量保证体系,但其覆盖范围和管理能力还比较薄弱。当前有的医疗机构对其重要性仍然认识不足,对医学装备质量检测标准和质量再评价工作尚没有有效地进行[8]。而且,监测医学装备不良事件和开展医学装备质量控制工作,需要医学装备管理、质控科、临床和医技科室、感染管理、后勤保障等部门足够重视,只有建立健全医学装备质量保障机制,才能避免不良事件发生,提高医疗质量。
参考文献
[1]闫炜,张黎明,张京航,等.北京市医务人员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检测认知度调查[J].中国药物警戒,2009,06(1):34-35.
[2]娜珍.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初探[J].中国执业药师, 2011,18(2):17-19.
[3]柯晓华,陶红兵.医疗不良事件报告系统功能实现的影响因素分析[J].医学与社会,2012,25(1):61-64.
[4]李国贤,周丽华.ICU急诊床边血液透析装置的设计与临床应用[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00(10):473-474.
[5]韩月红,王学艳,胡成立,等.临床护理中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分析与管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8,48(10):924-925.
[6]陶庆梅,孙凤,郁凯,等.骨科植入物不良事件发生原因及处置方式系统综述[J].中国药物警戒,2012,9(2):104-109.
[7]曲婷婷,陈爱民,盛洪涛,等.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专家问卷调查结果分析[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0,16(2):46-48.
[8]徐军,蒋鹏程,王鑫扬,等.医疗不良事件报告体系研究[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9,16(1):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