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朋友圈

已有 679 人浏览分享

开启左侧

新QC七手法的《箭条图》的做法

[复制链接]
679 0
1.png

1.定义:


又称矢线图,是用网络的形式来安排一项工程(产品)的


日历进度,说明其作业之间的关系,以期高效率管理进


度的一种方法.


2.优点:


⑴能在图上清晰和严密地显示各项工作之间的相互关


联,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的依存关系,以及在时间上的


先行和后续的衔接关系


⑵能从保证生产和工作的进度上,工期上,找出关键作


业(工序)和路线.


⑶能对工期的缩短和资源利用进行优化工作.


⑷适合于使用电脑编制,修改和控制计划.

2.png

3.箭条图的作用


(1)制定详细的计划;


(2)可以在计划阶段对方案进行仔细推敲,从而保证计划的严密性;


(3)进入计划阶段后,对于情况的变化和计划的变更都可以作出适当的调整;


(4)能够具体而迅速的了解某项工作工期延误对总体工作的影响,从而及早采取措施,计划规模越大,越能反映出该工具的作用。


4.内容:


组成


箭条图是一张有向无环图,由节点、作业活动组成。


节点


在箭条图中,节点是表示某一项作业的开始或结束,也叫事件。节点不消耗资源,也不占用时间,TE、TL分别表示节点最早开工时间和最迟完工时间。

3.jpeg

4.内容:


作业


在箭条图中,作业活动用 表示,箭条所指的方向为作业前进的方向,箭条图上方的文字表示作业名称,箭条下方的数字表示作业活动所需的时间。


在箭条图中,还有一种虚作业,所谓“虚作业”,系指作业时间为零的一种作业,以虚箭头表示


,它不占用时间,其作用是把作业的先后次序连接起来,表明作业之间的先后逻辑关系,指明作业进行的方向。


5.箭条图的绘制规则:


(1)箭条图中每一项作业都应有自己的节点编号,编号从小到大,不能重复。


(2)箭条图中不能出现闭环。也就是说,箭条不能从某一节点出发,最后又回到该节点。


(3)相邻两个节点之间,只能有一项作业,也就有一个箭条。


(4)箭条图只能有一个起始节点和一个终点节点。


(5)箭条图绘制时,不能有缺口。否则就会出现多起点或多终点的现象。


以上原则必须遵守,违背了这些规则,就不能应用箭条图解决问题


5.箭条图中时间值的计算


(1)计算的目的


A、确定整个工程的工期;


B、确定关键路线,便于控制工程进度。


关键路线是有关键工序组成。所谓关键工序,就是在完成该工序的时间上,没有富裕时间,将关键工序连接起来,就是关键路线。


在箭条图中关键路线就是所有线路中耗时最长的线路,关键线路上的时间之和是工程所需的时间,称为总工期。由于只有通过压缩关键路线上的活动时间,才能使整个工期缩短,因此关键路线上的活动是整个工程进度的主要因素。


C、计算非关键工序的时差。


所谓时差就是完成工序的时间上有富裕,可以机动的时间。有时差的工序是非关键工序。计算时差是为了合理安排5M1E。


5.箭条图中时间值的计算


(2)节点时间值的计算方法


箭条图节点时间值可以根据箭条图依次计算各工序最早开工时、最迟开工时间、最早完工时间、最迟完工时间。


例子:如图

4.png

5.箭条图中时间值的计算


A、计算节点最早开工时间值


节点1:从零开始,最早开工时间为零,即TE(1)=0


节点2:最早开工时间


TE(2)=TE(1)+T(1,2)=0+3=3


节点3:最早开工时间:


TE(2)+T(2,3)=3+5=8


TE(1)+T(1,3)=0+2=2


同理:TE(4)=5,TE(5)=14,TE(6)=20


5.箭条图中时间值的计算


B、计算节点最迟完工时间值


从最后一个节点开始依次反向主义计算


节点6:最迟完工时间,TL(6)= TE(6)= 20


节点5:最迟完工时间,TL(5)= TL(6)-T(5,6)= 14


节点4:

5.png

5.箭条图中时间值的计算 C、作业时间的计算,如表所示

6.png

6.箭条图中关键路线的确定


总时差为零的工序是关键工序。


从商标可以看出关键工序为A、D、G、K,因此,关键路线为 1 2 3 5 6

7.png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0

关注

0

粉丝

116

主题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科进医疗安全知识库 ( 粤ICP备18035733号-1 )

GMT+8, 2024-9-20 09:06 , Processed in 0.049220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