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朋友圈

已有 574 人浏览分享

开启左侧

基于信息化的住院患者检验危急值闭环管理效果评价

[复制链接]
574 0
基于信息化的住院患者检验危急值闭环管理效果评价吴美娜1蒋海彬1冯淑秀1陈培榕1康宁2柯海林31. 厦门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质控科2. 厦门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院部3. 厦门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胃肠外科


摘要:目的:探讨基于信息化的闭环模式在住院患者检验危急值管理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对照研究,通过分析干预前与干预后住院患者检验危急值系统通报率、通报及时率及系统回复率,评价闭环模式综合管理措施的有效性。结果:住院患者检验危急值系统通报率从干预前的24.42%提高到干预后的56.96%;通报及时率由97.07%提高到97.47%;系统回复率由86.75%提高到99.50%,其中系统通报率和系统回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从优化流程、加强培训、日常监管及纳入绩效考核,基于信息化的住院患者检验危急值的闭环管理可有效确保危急值信息准确、传递及时,各环节无缝衔接且可追溯,在实际应用中效果显著。
关键词:

信息化;闭环模式;危急值;效果评价;


基金资助:

厦门市科学技术局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221301);


  • 专辑:

    医药卫生科技

  • 专题:

    医药卫生方针政策与法律法规研究

  • 分类号:

    R197.323

    危急值是指能够提示患者生命处于危险或危急状态的检查结果,此时临床应立即采取紧急适宜的抢救措施[1]。Lundberg在1972年率先提出危急值概念,并将其定义为:如果临床不及时进行干预,可直接危及患者生命的实验室检测值[2]。我国2016年颁布的《医疗质量管理办法》对危急值报告制度做了明确规定:医疗机构应建立危急值具体管理流程和规范,确保危急值信息准确,传递及时,信息传递各环节无缝衔接且可追溯。危急值报告制度的有效执行关乎患者的生命安全,及时有效的报告与处理有利于规避和降低医疗风险,应得到医务工作者的足够重视。随着信息技术在医疗管理中的应用,危急值的报告方式也更加多样化。电话报告、短信报告、网络报告等都可采用,特别是后两者可依托系统发送,大大降低人力成本,较之传统的电话报告,还可有效避免错听、错记的风险[3]。厦门某三甲医院自2020年起通过优化信息系统流程、创新培训方式、加大监管力度、纳入绩效考核等管理举措,深入推进危急值闭环管理,确保危急值的及时传达、处理,为患者安全保驾护航。


    1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前后对照法,对厦门某三甲医院2019年-2020年住院患者检验危急值按照干预前(2019年)、干预后(2020年)进行分组。干预前危急值为电话通知+手工登记;干预后危急值报告实现了信息系统全流程闭环。干预期间采取的管理措施包括:改造信息系统、强化全员培训、加大日常监管及纳入绩效考核。


    1.1 分析指标

    由LIS系统导出原始数据计算危急值系统通报率、通报及时率、系统回复率[4]。


    (1)危急值通报率=已通报的危急值检验项目数/同期需要通报的危急值检验项目总数*100%;


    (2)通报及时率=危急值通报时间符合规定时间的检验项目数/同期需要通报的危急值检验项目总数*100%;


    (3)系统回复率=已回复的危急值检验项目数/同期需要回复的危急值检验项目总数*100%。


    1.2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6.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用例数(构成比)表示,用χ2检验进行差异性比较,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3 干预措施1.3.1 信息化闭环流程改造。

    项目实施前,该院危急值报告采用电话通知+手工登记的模式,该模式存在人为的不确定因素,容易出现检验人员未发现危急值、危急值未确认或未及时确认、电话通知不及时或不到位、未记录医护人员姓名等情况。危急值监管只能通过抽查纸质《危急值登记本》记录情况,无法进行科学的统计和分析。针对这一现况,结合临床实际工作需求,医院设计了基于信息系统的危急值闭环路径,实现了危急值在LIS、HIS、EMR之间的互联互通[5]。闭环管理路径:医嘱开立→生成条码→条码打印→标本采集→标本签收→标本录入→审核→报告→临床接收→临床处理→自动生成危急值病程记录,实现全院住院患者检验危急值的闭环管控,只有危急值得到临床处理后监管才会结束,否则将持续提醒医生进行处理(见图1)。


    1.3.2 创新培训方式。
    [url=][/url]

    图1 住院患者检验危急值报告流程 [url=]下载原图[/url]



    通过院内讲座、质控员例会、院周会等形式,不断强化操作流程的培训。质控科还联合信息科到临床科室开展一对一培训和现场操作演示,运用情景演练法、系统追踪法等方法不断强化、巩固临床科室和检验科之间危急值信息的及时有效互通,严格按照闭环路径落实危急值报告制度。


    1.3.3 实施院科两级质控和专项质控。

    实施院科两级的危急值监管,院级层面质控科通过闭环报表日常监控危急值闭环情况,每季度统计分析各科室危急值闭环情况。临床科室将危急值闭环管理纳入科室日常质控工作中,质控员每月自查,科室质控会议专题研究科室危急值管理情况,并形成自查报告。质控科定期督查科室自查报告,逐步形成科级层面加大危急值质控力度的工作习惯,强化临床科室危急值管理意识(见图2)。


    1.3.4 危急值闭环管理纳入绩效考核。
    [url=][/url]

    图2 住院检验危急值管理闭环图 [url=]下载原图[/url]



    为使危急值报告制度落地有声、执行有力,医院将危急值闭环执行情况纳入绩效考核体系中,与科主任绩效挂钩,建立了科主任第一责任人制。定期发布《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简报》,反馈各科室危急值闭环管理情况,通过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院周会、质控员会议讨论分析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2 结果2.1 危急值系统通报率

    2020年检验危急值通报率高于2019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干预前后检验危急值通报率比较[url=]下载原图[/url]



    [url=][/url]

    2.2 危急值通报及时率

    2020年检验危急值通报及时率高于2019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干预前后检验危急值通报及时率比较[url=]下载原图[/url]



    [url=][/url]

    2.3 危急值系统回复率

    2020年检验危急值回复率高于2019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干预前后检验危急值回复率比较[url=]下载原图[/url]



    [url=][/url]

    3 讨论3.1 加强前馈控制,提高危急值通报率

    危急值通报率直接影响到危急值是否传递到临床科室,理论上危急值通报率应达100%。这一指标是落实危急值报告制度的第一个关键节点,如果危急值没有通报出去,后续的及时性、处置情况都无从谈起,因此在培训和考核中均要强调这一指标。本项目实施前,由于信息系统不完善、通报方式单一、监管力度稍弱等原因,危急值通报率仅为24.42%。经过两年的持续改进,危急值通报率提高到56.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综合管理举措对提高危急值通报率有显著意义,危急值报告在医院已受到足够重视。另一方面,危急值通报的前提是危急值识别。国外学者调查发现,0.1%~10.0%的危急值漏报或错报,主要原因在于这部分危急值未能识别或错误识别[6,7]。本闭环流程设计的其中一个亮点就是突出强调了危急值的前馈控制,在危急值报告前必须严格落实复核环节,检验人员必须确认仪器设备正常,标本采集、运送无误,方可由系统向临床发送危急值通知,保证危急值不漏报或错报。


    3.2 危急值15 min通报率提高,通报时限仍有提高空间

    按照既往的电话报告+手工记录的方式虽然可以达到报告临床医师进行处理的目的,但在进行质控指标统计时却往往只能估算或者抽样调查。及时接收危急值是保证患者能够快速治疗的基本要求,根据中国国家临床实验室2015年开展的临界值报告调查结果显示,全国超过75.0%实验室可以在25分钟内向负责的临床工作人员报告临界值[8],该值被推荐为适合中国生化实验室的临界值报告时间框架。2016年,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规定确认接收时间不能超过30 min[9],该院加强了培训和监管对于通报时限的要求。经过2年的持续改进,及时率提高了0.3个百比点,达到97.47%,但未显示出显著性(P>0.05)。下阶段对于通报及时性更需要加强综合管理措施,进一步持续改进。


    3.3 危急值“正-负反馈”实现闭环,回复率提高

    危急值回复率主要考核临床科室接收到危急值后进行处置并给予检验科的反馈,干预后回复率提高了12.75个百比点(P<0.05),说明临床科室对危急值报告确实引起了重视,实现了从检验科单向的“正反馈”到检验科与临床科室之间的“正-负反馈”良好互动过程。


    实施基于信息化的危急值闭环管理模式,对提高危急值管理水平、实现危急值精细化管理起到很好的促进与保障作用。但也存在诸多不足,需继续加强对危急值通报及时性的监管,缩短通报时限要求。对危急值界限的确认,探讨是否可根据年龄、种族、性别等人口学特征来设置不同亚组的界限值,进行个体化的区分,以达到更好的管理效果。在提升危急值管理意识的同时,也要依托信息化搜集的大量数据进行科学分析,减少无效危急值对医生的干扰,从而切实有效提升危急值管理水平[10]。


    参考文献

    [1] 北京市临床检验中心.临床检验危急值规范化管理京冀专家共识[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6,39(3):158-164.

    [url=][2] Lundberg GD. When to panic over an abnormal value[J].Med Lab Obs,1972,4(1):47–54.[/url]

    [url=][3] 游斌权,钟韧雷,阎晓勤. 3种危急值管理方式的比较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2012,32(8):32–33.[/url]

    [4] 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临床实验室管理学组.医学检验危急值报告程序规范化专家共识[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6,39(7):484-486.

    [url=][5] 郭野,陈倩,吴卫,等.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在检验质量管理指标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杂志,2015,95(32):898-902.[/url]

    [url=][6] Tillman J,Barth JH. A survey of laboratory’critical(alert)limits’in the UK[J]. Ann Clin Biochem,2003,40(2):181-184.[/url]

    [url=][7] Dighe AS,Jones JB,Parham S,et al. Survey of critical value reporting and reduction of false-positive critical value results[J]. Arch Pathol Lab Med,2008,132(10):1666-1671.[/url]

    [8] 范雯怡,董书,胥雪冬.我院落实临床检验危急值管理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医院管理,2018,38(9):52-53.

    [url=][9] Fei Y,Zhao H,Wang W,et al.全国973家实验室临界值报告现状调查[J]. Biochem Med,2017,27(3):307.[/url]

    [10] 陈翔,程剑真,张勇军,等.基于信息化手段的临床危急值全程闭环管理[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9,28(7):919-920.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0

关注

1

粉丝

168

主题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科进医疗安全知识库 ( 粤ICP备18035733号-1 )

GMT+8, 2024-9-20 08:00 , Processed in 0.049664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